非職務發明,顧名思義,指工作人員在本職工作以外,不是為了執行本單位分配任務,且未得到過本單位物質幫助的情況下完成的發明創造;以及工作人員退休、離休或退職一年后所完成的發明創造,或者個體人員做出的發明創造。
因為這種工作的特殊性,非職務發明人也稱民間發明人。據統計,我國非職務發明人的數量已經在百萬以上,非職務發明得到的授權數量占全國專利授權總量的50%以上??梢哉f,非職務專利已經占據了我國專利的半壁江山。即使是在2009年,在國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各企事業單位紛紛加大科技投入,職務專利數量顯著增長的情況下,非職務專利不論是申請量還是授權量依然接近半數。這充分說明:非職務發明成果是全國科技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過去還是將來,民間科技活動都是我國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組織應運而生
然而,如此一個值得關注的龐大群體,因為其身份的特殊性,很多非職務發明人大多處于尷尬的位置上。發明成果轉化難仍舊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正如發明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非職務發明工作委員會主任邢勝才所介紹的“目前,絕大多數非職務發明人的專利仍舊處于難以轉化的狀態。”
早在幾年前就有人呼吁,要“盡快建立促進非職務發明成果市場化和產業化的機制和服務體系”,“要給予非職務發明人更多的政府“呵護”,“要激勵非職務發明創造和企業創新”……在這種熱切的呼聲中,“非職務發明工作委員會”成立了。應運而生,這個組織的出現,寄托了太多人的期望和期待。
記者從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促進中心主任鄒定國處了解到,就目前我國專利的流通和轉化現狀來看,國內專利的有效期普遍較短,大量處于閑置浪費狀態,沒有得到有效運用,而非職務發明的轉化尤其存在特殊困難。大量的閑置專利作為負資產,一方面成為專利權人的沉重負擔,另一方面,也是對社會智力財富的巨大浪費。而我國現有的近900多萬家中小企業,都在急需從市場上獲得能幫助其提高競爭力的專利技術。然而由于專利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不能簡單地采用普通商品在商場和網上進行展示和交易的銷售推廣模式。這些企業又大都不具備從專利展示交易中心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專利技術的能力。它們迫切需要專利運用工程師來幫助篩選、評價符合其需要的專利技術。可見,建立一個國家專利運用促進機構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
據了解,非職務發明工作委員會是中國發明協會受國家知識產權局委托,于2009年1月成立的,旨在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幫助非職務發明人實現發明創造市場化、產業化,促進其發明成果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彰顯出更大的作用。該委員會的組建,是國家關心非職務發明人及其發明成果的一項重要舉措。
邢勝才告訴記者,為突出知識產權的核心是“運用”,目前中國發明協會將此委員會的辦公室設在“發明創業促進中心”,作為這個部門工作的核心任務。
鄒定國表示,廣大非職務發明人,在無國家財政支持的情況下,積極響應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號召,克服重重困難,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為國家智慧財富的積累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樣的群體必須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懷。
據了解,這些幾乎“零支助”非職務發明人,雖然工作環境惡劣、被眾多的“埋怨”、“不理解”籠罩著,但是憑著恒心,讓眾多的非職務發明人收獲累累碩果。比如,山西省萬榮縣農民王衡,我國第一個獲得國家科技大獎的農民,他發明的一種新型防水劑,技術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此后,還建立了工廠,開始了技術產業化之路。20多年來,王衡始終堅持技術創新,共申請專利20項。他的發明已在國內1100多項工程中得到應用,為國家節約資金10億多元。再比如,工程師黃鳴,利用業余時間設計出第一臺太陽能熱水器。1996年,成立山東皇明太陽能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個人擁有50多項專利,而且素有“中國太陽能產業教父”之稱。在非職務發明人的隊伍中,不乏成功者。是政府、社會不能忽視的一股創新能量的源泉。
工作任重道遠
我國政府一直以來給予創新更為突出的地位。溫家寶總理曾多次強調?!按罅嵤┲R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創造、應用和保護。進一步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蔽阌怪靡?,創新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主旋律,我國的技術創新活動將更為蓬勃地發展。這其中更包括了非職務發明創造所散發出的強勁活力。為了更好的做好非職務發明的服務工作?!胺锹殑瞻l明工作委員會責任重大?!毙蟿俨派顬楦锌拔瘑T會要在轉變服務模式、扎實工作成效、完善服務體系、尋求政策支持、加強對外交流、鍛煉自身隊伍等方面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p>
非職務發明人隊伍龐大而零散,委員會工作人員若采用傳統的服務工作模式推行難度比較大。經過委員會充分研究探討,決定在服務工作中引入信息化服務手段,根據信息化特點轉變服務模式。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已經把“非職務發明工作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建設提上日程。在配合這一系統建設的同時,非職務發明工作委員會也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劃對“中國發明網”網站的建設和改造,力爭早日實現服務模式的信息化,使非職務發明工作委員會的服務工作更快、更好的惠及到絕大多數非職務發明人。
據邢勝才介紹,非職務發明專利轉換難其中一個原因還在于發明人不能正確評估自身專利的市場價值。幫助發明人正確評估其專利的市場價值、市場發展前景,協調投資人有選擇性、有目的性的投資,也是本委員會的重要工作之一。
為使工作有的放矢從而取得實效,非職務發明工作委員會一直在針對面臨的各方面問題做相關調查和研究,包括非職務發明人及其成果的基本情況調查、非職務發明成果轉化難點問題研究、專利成果產業化研究、創新與創業研究、專利的流通和轉化研究、創新方法研究等。其中,在“專利成果產業化研究”的成果“專利成果產業化線路圖”實用價值已得到業內好評。非職務發明人可以通過該圖了解:在專利產業化過程中,每前進一步所需資源有哪些;這些資源有哪些獲取途徑及在這一階段主要的轉化方式。更為可喜的是,這項成果有利于發明人正確評估自身專利的市場價值,促進自身專利進一步與經濟市場接軌,推動轉化。
非職務發明工作委員會成立近2年來,矢志不渝的為提高服務能力不斷努力。先后與十余家國內知名機構建立聯系,并建立起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通過這些聯系與合作切實增強服務能力。目前,委員會正在和清華科技園合作建設位于北京順義區的發明創業基地,該基地的建成會大幅提升對發明創業企業的幫扶能力。除此之外,還與廊坊科技局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定期在廊坊地區開展項目推介活動,并取得了一些具體成果。同時。委員會還會為“非職務發明促進工作”的立項申請工作繼續努力,爭取使優秀的非職務發明專利成果能直接納入國家創新體系,獲得國家財政支持。
在提高服務能力的同時,委員會利用現有資源和能力,積極進行公共服務工作,大力開展知識產權(專利)相關知識培訓、創新方法培訓、技術創業培訓、企業家素質培訓等非職務發明人教育培訓活動。轉變非職務發明人對專利、產業化等各個方面存在的偏差認識,扭轉技術水平和成熟度總體偏低的現狀,促進非職務發明人的對外交流合作。盡量減少或者避免非職務發明人在項目轉化中過分強調保密、過高估計自身專利的價值和價格、盲目寄希望于政府通過行政干預的方式推廣自己的專利或給予資金扶持、盲目自行投入專利成果轉化,不進行技術查新、論證,不進行市場調研分析等現象發生,凈化非職務發明專利轉化的良好環境。
“既然是‘橋梁和紐帶’,就要不斷提高服務能力,以做好服務工作為基礎,采取各種措施激勵創新活動的開展,不遺余力的促進非職務發明優秀成果的轉化。這是非職務發明工作委員會的職責。”邢勝才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