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新一任中國美國商會主席孟克文(christian Murck)和一些跨國公司會員代表一起去拜訪科技部。會議中,孟克文問科技部的一位副部長,中國提倡的自主創新政策,到底是強調“自主”多些還是強調“創新”多些。
這個看似空泛的問題其實有所指。去年年底,中國公布了《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和《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強調基于自主創新的原則,政府采購要更多優先選擇本地企業創新的產品,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
當時這在跨國公司中引起了軒然大波,美國、加拿大、歐洲和日本的30多個商業團體發出聯名抗議信,認為這是“把苛刻的歧視性條件強加給想要打人中國政府采購市場的公司”——中國政府采購市場每年的交易額高達數十億美元——在這樣的背景下,顯然孟克文是想借近距離交流的機會,弄清楚主管部門的最真實的想法。
結果他得到了一個滿意的答復。這位副部長當時就明白了孟克文問題的真正意圖,繞開那個空泛的提問直接告訴他,外界對政府采購的新規定是誤解了’政府其實一直對外資持歡迎態度。
作為證明,在4月中旬,科技部公布了《關于開展2010年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果然這個最新草案刪掉了此前爭議最大的一個條款,放棄了采購的產品必須擁有中國的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限制。不少跨國公司和協會組織立刻對此一改先前質疑的態度,表示了歡迎。
事實上,對跨國公司利好消息還不止這些。在放寬采購限制幾天后,中國政府網又公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將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擴大開放領域,鼓勵外資進入中西部市場,并投向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
在不少跨國公司看來,此項政策的意義在于,首先再一次肯定了外資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其次也充分表示了在中國經濟進一步轉型發展過程中,政府讓外資更深入參與的期望。比如“支持A股上市公司引入境內外戰略投資者”的條款,就“說明了政府在讓外資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問題上更加自信了”,孟克文對《環球企業家》說。
而這兩個向跨國公司示好的政策累加起來,則給出了一個清晰的指向——中國的投資環境在經過前段時間的跨國公司所謂的“灰暗”后,終于開始往跨國公司期望中的好方向變化。
自從金融危機以來,由于中國市場的持續增長,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越來越重,但與此同時,跨國公司卻發現中國的監管越來越嚴,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是力拓中國員工涉嫌商業機密入獄、谷歌關閉中國大陸搜索引擎業務等事件連續發生后,跨國公司的抱怨和悲觀情緒隨之日盛,甚至中國歐盟商會的主席伍德克認為,“許多在華外企仿佛意外遭遇了難以逾越的障礙。”
但是現在,連續發布的這兩個政策,顯然是在回應和說明,中國依然是具有巨大的潛力的投資市場,政策大門依然敞開。“現在我們又看到機會變大了,此前我們的確對一些政策難以適應,尤其是工信部要求安裝‘綠壩’后。”全球第三大的PC制造商戴爾大中華區一位高管對《環球企業家》說。
盡管目前情況是,大部分跨國公司依然在等細則和解釋條款,比如在政府采購放寬限制后,對產品目錄到底會做什么樣的修改;比如在鼓勵境外企業更多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的規定中,到底什么樣的境外企業會符合條件等等,但是新政策已經對不少跨國公司起到了不錯的安撫作用。“這已經是非常好的積極信號了。”孟克文說。而作為數據上的最好證明,中國第一季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資23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提高了7.7%。
抱怨與包容
如果比較2008年和2009年跨國公司在華經營最擔心的問題,就不難理解,為何現在跨國公司比以往更熱烈的歡迎這些鼓勵政策了。
在2008年根據中國美國商會的調查,跨國公司最擔心的問題是管理人才匱乏,而到了2009年,最擔心的問題變成了法規解釋相互矛盾。另外在企業運營面臨的挑戰中,有不少跨國公司把票投向了諸如獲得許可困難、國家保護主義、官僚主義、法規不清晰、侵犯知識產權行為上。
這意味著跨國公司的最新抱怨內容實際更多集中在非市場的層面,因此一旦當國家再次明確態度,發揮出政策利好,那么“定心丸”的功效作用就會比以往更有效。
而另一個層面,這也說明國家在對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外資政策上,已經越來越有包容感和“糾錯能力”。
舉例來說,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今年3月1日也是讓跨國公司嘗到了“逆境”滋味的一個關鍵時刻。這一天,國家出臺了大量的新法規和政策。國家質檢總局公布從當日起有310項國家標準開始實施,而國家發改委、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和環保總局等部門也要求這一天對平板電視、機頂盒、計算機、打印機、微波爐、制冷展示柜、電力變壓器等產品實施新的能效標識制度。
這些旨在加強監管、提升產品質量、環保指標的政策,因為跨國公司事先沒有接到詳細的通知和說明,當政策來時,它們幾乎措手不及。
一家電子消費品領域的日本公司最初就感覺自己“深受其害”。根據相關規定,他們的產品需要在包裝中添加更復雜的環保的指標數據、更具體的原材料比例等說明,而且這些必須在規定實施的3月1日后的數周內完成,同時做到市場上所有的產品都有更新。
這是個大難題。首先要完成這個說明的更新,因為涉及到的數據需要和總部生產部門做大量的協調工作,僅僅制作就要幾周時間。其次是,這家公司的產品,每天都有從經銷商發往市場的,他們可以做到自己的直銷體系控制好產品流向,但在經銷商的體系卻不一定能全部保證產品能同步在市面上更新。
原本這家公司以為是自己工作的不力,結果咨詢同行意見,發現十幾家來自美國和歐洲的跨國公司,都面臨這樣的問題。“當時認為是我們普遍遇到的麻煩了。”這家日本公司的高管對《環球企業家》說。
但是僅僅一個月后,這些問題就得到了解決——這些跨國公司通過一些會員組織機構和協會向政府部門反映情況,解釋原因,最終主管部門發覺的確時間要求太急,因此同意對這些跨國公司的執行期限適當放寬。“雖然過程繁瑣了些,但是對我們并無不好。”這位日本公司的高管說。而且不少跨國公司事后也承認,更嚴格的制度,對以后贏得消費者的更多信任也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