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件事遲早會發生,只是具體何時來臨尚不確定的話,那么這件事對于每個國家來說,就是退出因全球金融危機而實施的經濟刺激計劃。而隨著挪威、以色列、澳大利亞已經啟動了新一輪的加息潮,以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也早于市場預期提前采取了行動。全球收緊政策似乎成為大勢所趨。然而另一方面,美、歐、日三個主要經濟體因短期內很難看到經濟強勁增長,而暫時選擇按兵不動。這一制衡因素也影響了中國等已經出現經濟復蘇國家的加息決定。保增長與抗通脹的博弈還在繼續,退亦或不退,仍是一個問題。
中國:進退維谷
由于中國2月份的通脹率同比漲幅2.7%,已與中央政府要求的3%的全年目標越來越近,盡管3月回落到2.4%,通脹壓力依然很大。剛剛成為新一屆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蔡等學者認為。在GDP、CPI、PPI同時出現超預期增長的背景下,今年二季度至三季度中國存在加息的可能。不過此前市場普遍認為,由于國際間的退出政策存在協調機制,特別是如果中國先于歐美國家加息,將會吸引國際熱錢涌入。從而加劇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導致社會流動性更為充裕,最終背離收緊流動性的初衷。
挪威:歐洲“領頭羊”
在歐洲國家利率水平普遍為零或接近為零的低水平情況下。去年10月和12月,挪威連續兩次提高基準利率,也由此成為了金融危機后首個扭轉寬松貨幣政策的歐洲國家。身為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國的挪威,在大宗商品價格回升的過程中受益不淺,同時此舉也有助于拉動國內經濟增長和內需。然而市場普遍認為,挪威的情況僅屬個案,不大可能引發更大范圍的歐盟成員效仿。
印度:意外之后的必然
3月19日印度央行宣布,將基準貸款和借款利率分別上調25個基點,回購利率上調至5%,逆向回購利率上調至3.50%。這是該國自2008年7月以來的首次加息。此前市場普遍預期其最早也要等到4月份舉行的貨幣政策評估會議后才會提高利率,因此這一突然行動導致歐美股市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明顯回落。實際上這揭露出了印度很大的通脹壓力。2月,其基準批發價格通脹率已升至9.89%,創下16個月高點。所以在經濟已逐步復蘇的基礎上,印度提前加息也實在情理之中。
以色列:開先河者
以色列銀行去年8月將基準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0.75%,成為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以來首個上調利率的經濟體。而四個月后,其再次做出加息決定。在恢復經濟增長的情況下,以色列是全球各國當中少有的通貨膨脹率高于央行目標范圍的國家之一。去年7月其通貨膨脹率高達3.5%,10月份公布的年通貨膨脹率也達到2.9%,而政府所設定的通貨膨脹目標范圍則是1%至3%。
新西蘭:指日可待
新西蘭聯儲此前一直暗示其今年年中可能加息,而由于庫存和消費者需求增長。新西蘭經濟去年第四季度以兩年來最快速度成長。也支撐了這一預期。3月底該國官方數據顯示,其第四季度GDP環比上升0.8%。為連續第三季成長。金融市場還預計,6月份,新西蘭極有可能開始收緊政策周期。
新加坡:先發制人
新加坡金管局4月14日收緊貨幣政策,上調匯率波動區間中點,并讓新加坡元溫和逐步升值。今年第一季度該國GDP曾長取得了16年來最快增速,折合成年率增長達32.1%。而去年第四季度則是下降2.8%,新加坡央行稱這意里頭著經濟已完全從下滑態勢中反彈。除了在經濟強勁回升之際開始側重于抑制通脹及資產泡沫,新加坡此舉還可能是想在其本幣及其它亞洲貨幣面臨升值壓力之前先發制人。一次性上調坡元匯率為其他亞洲貨幣開啟了先河,韓元、馬來西亞林吉特、印度盧比和新臺幣都可能紛紛效仿這一做法。
巴西:下一站
巴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3月決定,將基準利率維持在8.75%的水平不變,這也是該國繼去年7月以來連續第五次做出同樣決定。今年巴西GDP預計增長5.8%,是拉丁美洲地區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巴西央行行長3月底表示,巴西國家開發銀行今年6月將取消向該國經濟注入的特別資金。市場預測,從本月起,巴西央行將逐步上調基準利率,并在年底升至11.25%。
澳大利亞:連升五級
4月6日。澳大利亞中央銀行決定將基準利率再次上調0.25個百分點至4.2%。自去年10月初該國宣布加息之后,這已是其第五次提高基準利率。在經濟刺激措施及中國復蘇的帶動下,澳大利亞經濟前景向好。今年初該國零售額創紀錄地實現2015億澳元,同時制造業活動指數增速也創下兩年多來最快水平,另一方面,澳大利亞通脹指數月率上升0.1%,年率上升1.9%,通脹壓力也正逐漸形成,所以作為原材料生產國的澳大利亞連續加息也是為了避免通脹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