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支付業務要迎來爆炸式增長尚需解決最大的難題:說服消費者
幾乎在一夜之間,手機支付變成了市場上最熱門的主題詞之一。先是中國移動收購了浦發銀行20%股份。這被外界普遍視為是這家中國最大的手機運營商大規模進軍移動支付的信號;然后是4月初,中國聯通與交通銀行宣布合作開展手機支付業務;在電信運營商之外,銀行卡支付企業也不甘寂寞,最近,銀聯對外聲稱其新一代手機支付業務已在上海、深圳等六省市進行大規模試點;與之同時,A股市場上與此相關的各類企業亦紛紛飄紅。
看上去這的確是個令人眼熱心跳的市場:目前,中國手機用戶數超過7.5億,銀行個人賬戶則超過28億,毫無疑問,隨著移動通信業務的高速發展,意在將兩者結合起來的手機支付業務擁有極大的想象空間。在各方勢力的角逐之間,這塊巨大的蛋糕是否真如想象般可口?
作為手機支付最早的吃螃蟹者,中國移動早在十年前便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以及招商銀行等合作,通過在手機中安置STK卡與銀行連接,然而由于需要更換卡片,這項業務并沒有推廣下去。到了2003年,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聯成立合資公司,開始嘗試基于短信的手機支付模式,但由于流程繁雜、用戶體驗不佳,最終兩家開始重新各自為戰。
2009年下半年,中國移動再次在廣東、北京、上海等地大規模推廣“手機錢包”業務,這種業務是用戶將資金預先存入移動的賬號,然后通過這個賬號進行小額消費,而移動在后臺可以直接和商戶進行結算,從中收取手續費。但與過去相同,消費者仍然需要把手機中的SIM卡更換成具有支付功能的智能RFID-SIM卡。
為推動這種具有支付功能的手機卡,中國移動在北京、上海、湖南都采取了相應的促銷方式,如免費升級SIM卡等。借道對世博會的贊助權,上海移動還推出了世博手機票,并給每家營業廳都下達了日銷售3至4張的指標。但到目前為止,世博手機票的銷售卻遠未如預期中的紅火,“用戶嫌換SIM卡太麻煩,而且手機丟了或者壞了都不能補票。”上海移動的一名員工對《環球企業家》說。
不僅如此,手機支付的受理環境也令人擔憂。在北京雍和宮附近的一家好利來蛋糕店中,收銀臺上擺放著三臺POS機,一臺用于刷銀聯卡,一臺刷北京市的交通卡,一臺刷好利來的優惠券,而用于移動用戶手機付款的設備則被放在了柜子里,“接線板不夠用,就收起來了。”工作人員表示,雖然安裝這種POS機已經有了幾個月時間,但用的人“非常少”。
在用戶寥寥的背后是手機支付業務上頗受爭議的盈利模式。以中國移動為例,“手機錢包”是跟支付寶有些類似的第三方支付業務,移動依靠的是用戶在支付過程中產生的手續費,但在前期,鋪設機具和拓展商戶則需要較大投入。盡管有數據顯示在2009年,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已經達到242.5億元,但短期內想要盈利仍然相當困難。
即便是對于已經擁有龐大支付系統和客戶支撐的中國銀聯來說,手機支付的盈利問題仍然十分嚴峻。目前,銀聯所參與的手機支付與電信運營商的試點全然迥異,雖然功能類似,但銀聯本質上是利用手機作為上網終端而進行在線支付,其收入依然是依托銀行渠道資源,收取交易0.1%的手續費。但與電信運營商類似,銀聯也需要對現有的250萬存量POs終端進行改造升級。“銀聯之所以積極推廣所謂手機支付,一方面是為了通過手續費獲取利潤,另外也是為了支持旗下的增值服務提供商。”銀聯參股的上海卡友信息服務公司總裁上官步燕對《環球企業家》表示。
技術標準混亂之外,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是手機支付的市場環境。手機支付能夠在日本、韓國廣受追捧,在于其城市化率高,小額現金支1寸的需求大,而在美國,因手機用戶本來就不多,手機支付應用得也很少。此外,日本手機支付能夠產生規模效應的另外一個原因在于'主推者移動通信運營商NTT DOCOMO旗下本身便擁有信用卡公司——三井住友卡,后者將其傳統信用卡業務同NTT DOCOMO的手機信用卡業務合并,二者資源共享。
而在中國目前的監管框架下,移動運營商能夠跟銀行進行何種程度的結盟還是一個未知數,甚至,包括支付寶、易寶等在手機支付中扮演中介角色的公司仍然處在監管缺位的灰色地帶。最近,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司長歐陽衛民正式對外表示,“獲得第三方電子支付牌照許可的機構,其性質必須是支付組織,不可能授權非金融企業直接從事支付業務”。而這無疑讓垂涎于手機支付的企業增加了幾許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