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4月,北京車展上掛出一則吸引人眼球的移民廣告,上面是這么說的:在北京買房?不如移民吧!
移民這個話題,對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有過一次移民熱,那時改革開放剛剛起步,走出國門的中國人被國外的“花花世界”晃得眼花繚亂,于是第一批想“吃螃蟹”的人出去了,他們大多數人是想出國淘金。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又有一批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夢想在西方找到渴望中的先進文化和自由精神,基本上移居歐美。
邁入新世紀的頭一個10年,中國又遭遇改革開放之后的第三撥移民高潮,其主力由新富階層和知識精英組成。社會學家說,移民海外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歷史上曾有人類大遷徙現象,不管是留學移民,還是合法移居或非法偷渡,主要的流向都是從較為貧窮的國家流往較為富裕的國家。在完成工業化,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之前,中國人口大量向外遷移的現象不僅正常,也在情理之中。
大量人口包括相當一部分知識精英移居海外,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帶來各種社會問題:政治腐敗﹑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城市擁堵、就業、醫療、能源危機、分配不公等,還因為理想主義已死,消費時代來臨,整個民族遭遇誠信危機,理想主義精神家園迷失,全民空虛、不安、無聊和焦慮。
對此,作家阿城卻顯得淡然。他認為目前這種狀況只是過程,很多焦慮會過去。宗教上有個詞叫“渡”,渡只是手段,目的地是彼岸,只是渡有渡的好,看上去亂七八糟,卻也生機勃勃。
面對洶涌的出國潮,面對人才流失和財富流失。專家認為,人口的大量遷移是中國現代化進程到了一定階段時產生的客觀趨勢,“堵不如導”,順應這種趨勢,找出問題的本源,這樣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生活水平改善,各種保障機制的日益完善,海外華人自然會選擇歸國,由“出國潮”變成“歸國潮”。
硬幣的反面
就像一枚硬幣,有正面也有反面。我國在致力于全民小康的現代化建設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社會和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讓一些有能力的人和家庭開始考慮是否要換一個地方生活。移民是天下事、國事,更是影響每個家庭生活的家事。
食品,安全的隱患
網上有個段子,以后現代的敘述方式基本概括了被媒體披露的食品安全存在的隱患。“早晨起床,喝杯過了期的碘超標還摻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吃根柴油炸的洗衣粉油條;外加一個蘇丹紅咸蛋……中午在餐館點一盤用地溝油炒的避孕藥喂的黃膳;再加一碟敵敵畏噴過的白菜;盛兩碗陳化糧煮的毒米飯……晚上蒸一盤瘦肉精養大的死豬肉做的臘肉;蘸上點毛發勾兌的毒醬油;夾兩片大糞水浸泡的臭豆腐;還有用福爾馬林泡過的涼拌海蜇皮;抓兩個添加了漂白粉和吊白塊的大饅頭;還喝上兩杯富含甲醇的白酒……”
聽起來觸目驚心,這些都是近些年媒體披露過的黑心企業在我們吃的東西上做的文章。改革開放使絕大多數中國人解決了溫飽問題,時至今日,我們有的吃了,卻不知道吃什么才是安全的。據人民網報道,出于對食品安全現狀的擔憂,一些單位、企業紛紛租地種菜形成自供食品基地。
但這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能所有人都回到自給自足的小農時代。因為對食品安全的擔憂,選擇移民海外的人不在少數。
飲用水,生命來源的恐慌
據國家環保總局發布的官方資料稱,我國近40%的河水受到了嚴重污染。像黃河,其干流已基本喪失水體功能;長江,其干流6成的河水目前已遭污染。而淮河,盡管中國投入最多,開展污染治理還最早,到目前仍是一條受污染最嚴重的河流。
在中國的飲用水當中,飲用水污染成為最危險的人為災害。自2005年松花江發生重大苯污染事件以來,國內共發生140多起水污染事件,平均2~3天發生一起與水有關的污染事故。2007~2009年,太湖、滇池﹑巢湖藍藻相繼爆發。另外,鹽城水源、襄樊自來水“泥水門”事件、內蒙古赤峰飲用水源皆為震動一時的水污染事件。
水是生命之源。工業化和城市化擴張造成的水污染和老百姓的健康息息相關,一旦引發則會引起社會性的恐慌。
中國社科院的學者王鳴鳴認為,“水污染作為一個嚴重的公共危機正以超常的分量挑戰著中國政府的決策水準與能力?!?/p>
大氣污染,呼吸的焦慮
從出生的那天起,呼吸都在自主地進行??墒牵罱@些年,我們呼進的空氣里都多了些什么?你每天晚上出去散步的時候,陰霾的空氣直往你的肺里鉆,嗓子被刺激得咳嗽,這時候你只想趕緊回到家。根據中國環境保護局的統計,70%的中國人每天都呼吸著未達到安全級別的空氣。另外,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占了16個。據衛生部監督局公布,我國每年因城市空氣污染和室內空氣污染導致的超額死亡分別達到17.8萬人和11萬人。每年因城市大氣污染而造成的呼吸系統門診病例35萬人,急診病例680萬人,大氣污染造成的生態危害與健康損失占中國GDP的7%。
眾所周知,工業排放和汽車尾氣是城市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在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中國,節能減排和新能源的開發變得異常重要。但是,企業高管是否真正明了節能減排的意義并采取針對性的企業行動,還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懸念。
迫于政府下達的節能減排的“指標”,很多企業只是實現了表面意義上的節能減排,但企業高管意識上的節能減排卻沒有達標。另外,倡導全民綠色環保,促進自然與人的和諧,也有很長的路要走。
交通,堵心之痛
交通擁堵問題造成的出行不便似乎是大城市的通病。坐地鐵倒是不堵車,可是高峰時你擠不上去。很多外地人對北京和上海高峰時段的地鐵擁擠終身難忘。而且,由于設計的不合理,花在倒地鐵上的換乘時間也是相當可觀的,有人覺得還沒有打車快。但走地面的話,在市內花費一兩個小時坐車更是家常便飯。據說,我國目前已投入超2萬億治理城市交通擁堵現象,但收效甚微。
富裕了的人們家家都買得起汽車。既想增加稅收,又解決不了交通擁堵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政府和百姓的權益在交通的問題上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
擁堵產生的副產品還有廢氣、噪聲、焦慮等因素,對人的身心健康都有較大的負面影響。我國已進入了史無前例的機動車爆炸發展期,采取什么樣的有效控制措施,不僅僅是交通問題,還影響到國泰民安。就算開再好的車,一樣要排列在路上堵著,買車和開車帶給人們的便捷越來越微弱。想起在國外開車的享受,兩邊是美麗的風景,這樣的決定逐漸在心里變堅強。
高房價,壓垮的最后稻草
中央戲劇學院的教授邢劍君幾年前移民美國,之前他賣掉了東城區一個小兩居的房子,在美國買了一個兩層樓。去年回國,他驚嘆于北京的房價,開玩笑說,如果房子這兩年才賣,可以在美國買更大的別墅了。
目前國內的情況是:一線城市房價高不可攀,以北、上、廣為代表。拿北京來說,通州區的房子都已經到了平均價格2萬左右。三環、四環均價近4萬。房產新政的重擊之下,北京的房產目前正處于滯銷狀態,但房價仍然沒降下來。二線城市以西安、沈陽﹑長沙﹑南昌﹑呼和浩特等城市為代表,面對房產新政的干預,房價不降反升。
高房價擠走了來城市發展的滿懷理想的年輕人。拿北京來說,白領們已經住到了北京市各縣城,甚至到了河北燕郊。面對住房壓力,無房女的擇偶條件也相當務實,要求男方有房才嫁。由此帶來了人們生活觀念的深層變革。
高房價掏空了幾代人的口袋,并使買房族終身為奴:透支健康,老無所依,無限制地預支未來。電視劇《蝸居》談不上多棒,但被如此熱捧,就因為搔到了中國剛性需求買房族的癢處。
市區動輒四五百萬的一套房子,在很多西方發達國家可以買到一套真正的HOUSE,帶花園又風景優美,這也讓很多人心動了。
教育,拯救未來的希望
很多人說,我們這一代人已然如此了,既然有能力,就想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中國人向來如此,為下一代可以無條件付出。
現在國內學校全面推進的據說是素質教育,但實際上仍然是“應試教育”。搞升學率,從根本上違背了“寓教于樂”。學生從早學到晚,周六日和假期也被用來補課,用來游戲和體育鍛煉的時間非常少。
都知道應試教育影響孩子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育,造成自然缺失,并且扼殺他們的創造力。還有一點也令人焦慮:孩子在上大學之前被課本綁得太緊,一切以考試為中心,導致學無樂趣,為了父母念書。等到考上了大學,就覺得完成了任務,不會再努力。
為什么無法從根本上廢除應試教育,原因還是就業問題。雖然現在大學畢業不包分配,可是持有一張名校證書是迅速解決就業、獲得機遇的重要敲門磚。
西方發達國家就不一樣了,對教育的重視和眾多百年的名校傳承到如今有了更成熟完善的發展,人口少,機遇多,真正奉行以人為本的教育,對國內有條件的家庭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除了以上的焦慮,讓我們擔心的還有醫療保障﹑養老﹑分配不公﹑城市人口膨脹等問題,因為篇幅所限,無法在這里一一詳述。衣食住行是人生存之根本,然后才到更高級的精神需求。這其中,大部分根本性的需求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這樣的失重讓很多人做了“離開”的決定。
諸多社會問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讓一些有能力的人和家庭開始考慮是否要換一個地方生活。移民是天下事、國事,更是影響每個家庭生活的家事。
大氣污染嚴重危害著我們的健康。
擁堵如家常便飯,嚴重影響日常出行。
揮之不去的精神焦慮
現代化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物質享受,人們看上去可以隨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喪失了不少文化傳承。人們原本簡單的生活形態變得紛繁復雜起來,選擇也越來越多。按理說,豐富多彩的生活帶給人的是好事,但由此也帶來了選擇性的焦慮和不能視而不見的攀比。全民焦慮、不安﹑疲憊﹑不堪重負,緊迫感如影隨形,生怕自己被時代落下。尤其是知識精英階層,普遍存在這種中國式的焦慮。他們經歷了中國當代社會幾十年或者十幾年的巨變,經歷了成長過程中的禁錮,到后來的逐步開放,到近幾年的觀念急速變化。
回顧幾十年的成長路,中國知識精英的價值理想,在前半生飽受沖擊,備受挑戰。從未有一代人要向他們這一代經歷如此快捷的社會和觀念變革,并要不斷調整自己去適應這些變化,他們在精神上有著隱形的焦慮。
中國式的精神焦慮
我們生在一個變革的年代,近兩個世紀都是這樣走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向來就和國家命運綁在一起,所謂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指的就是儒教上的一種入世情懷。阿城認為,中國式的焦慮應該從清末,從 “五四”的那一代,在我們的知識精英階層就開始了。中國自近代至今,經歷了無數個坎兒,每遇一個坎兒,中國的知識階層就會焦慮不安。從文化層面上說,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個坎兒,當時知識分子想變法,學西方,雖然沒學成,但新的知識開始進來,算是振聾發聵的第一聲;1919年的“五四”是個坎兒,全盤西化,新文化運動,德先生和賽先生來了,普遍影響到中國的知識結構。1949年建立共和國是個坎兒,也是全盤西化,只不過唯馬列是瞻。這時繁體字簡化,整個知識結構全變了,生于共和國后的中國人因此被剝奪了閱讀傳統的權利,文化斷層從此開始;文革10年,這個坎兒利害,基本上斷了傳統的“根”。對此,陳丹青說,“文革這一代人是從文化斷層里走出來的?!笨蓢@的是,這不斷則已,一斷就斷到現在,足足30年了。1978年的改革開放是個坎兒,這不僅是人們觀念變革的開始,也是造成后來經濟上高速分化的開始。有一批有遠見卓識的人或者說膽大的人抓住了機會,掌握了某種社會資源,逐漸發展成為后來的一批富人。也正是從此時起,舊的道德和秩序逐漸失范,新的秩序需要時間去建立。我們一度處在道德缺失的年代。
理想主義的文化主調
80年代的中國以北京為中心,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文化熱”,雖然有人損之為“集體青春狂熱癥”。但當時,人人以談文化為高尚,比如劉再復講文學主體性和二重性時有上萬人去聽。并不像現在的文化學者,被邀請去演講是要拿出場費的,而你抱著去學習的態度還得花錢買票。
那時候的人文學者和他們的“粉絲”都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考慮的都是有關民族和國家命運的大事。用阿城的話來說,“那個時候知識精英們正處十幾歲,思想很活躍,他能走上幾十里地,翻過幾座山,來跟你談一個問題,完了還約定下一次。”當時知識分子的骨干,也就是現在的知識精英們,以其理想主義的文化主調,激進的自我批判,完全向西方敞開了胸懷。
向西方取經的時候,80年代的中國知識階層同樣顯得焦慮不安。因為翻譯的原因,當時各式各樣的西方思想流派及紛爭涌進中國,知識更新非常快,可謂眼花繚亂,沖擊著他們原有的知識結構。當然,80年代的知識分子因為處在主流的位置上,既得利益還沒有受到威脅,再怎么反思,也是基于知識結構方面的知識分子的焦慮,談不上有切膚之痛,所以學者查建英認為,那個時段的知識分子的焦慮顯得“有點輕飄”。據說王蒙就說過劉索拉的小說是一種吃飽了撐的文學。
焦慮,在80年代,只限于知識分子的知識結構層面,還沒有普及到全社會。那時候國門才剛剛打開,物質消費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瘋狂,大家拿著體制內的工資,收入都差不多,“大家充滿一種解凍期的熱情,生活上還有國家給托著,是個有理想也有很多幻想的年代。”
知識精英邊緣化
90年代起,全民經商,知識分子也紛紛下海,“金本位”時代到來,消費主義作為新的價值觀念和評價尺度取代了80年代的理想主義。著名學者孟繁華如此描述90年代:“金錢和姿色作為首要的條件,使傳統的愛情觀在頃刻之間塌陷。80年代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和舒婷的《致橡樹》等理想主義的情愛表達,迅速讓位于池莉的《不談愛情》。為情感而痛苦的時代,為愛情而等待追尋的烏托邦想像,在今天被擠成了3代以上的古人?!?/p>
全民經商之后接著是全球化,問題比90年代更復雜,不僅僅有經濟問題,還有文化層面、價值尺度﹑人和自然的和諧……還有移民狂潮,令人應接不暇。
面對這種社會變革,文化精英們普遍有一種大勢已去的無能感和失控感。雖然在物質上,知識精英們生活得不錯,基本上都小康了,但那種完全被邊緣化了的失落感卻從此走進了他們的靈魂深處,并且揮之不去。
知識精英邊緣化,高昂的理想主義精神完全沉沒于市場和商品化經濟的大潮。如果說五四運動和文革滌蕩了中國的儒教文化,娛樂年代又將政治領袖和文化英雄趕下了神壇。那么人們現在熱衷的是后現代,或者后后現代。這是一個沒有神圣感的年代,80年代理想化,浪漫化的宏大敘事完全沒有了市場。相反,從平民階層到白領中產,再到知識階層,皆熱衷于“玩世”和個人自由的表達;熱衷于反諷,搞笑和自嘲。然而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又使得這種生活態度過于輕飄無力,喧囂過后盡是孤獨。
傳統價值觀的隕落
知識精英被邊緣化,理想主義已死,江湖文化占據了中國。
《江湖中國》一書作者于陽認為:“混,是江湖文化的價值觀。”
江湖文化興起于明朝,蔚然于清末和民國初期。特別是民國,無論是軍隊,還是政治,還是商業和文化,江湖文化可謂無孔不入,黑白兩沾。雖說1949年全國解放,一切封建余孽掃盡,江湖文化漸漸遁入地下。但隨著“本金位”時代的到來,江湖文化重現并蔚然成風,整個社會基本上江湖化了。
在江湖文化的支配下,人們熱衷于經營人際關系,無非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梢哉f從上到下,從官方到民間,從企業到個人,數不清的關系密如蛛網,水滲不透,油滴不進,火燒不壞。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边@本是儒教勸大家入世,說人際關系是一門學問,大家應該學學如何應付才能趨利避害。但時至今日,中國儒教文化經“五四”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掃蕩迨盡,占據當代中國民間思想的,顯然已經不是儒教,而是蛻化了的儒教,即江湖文化。
理想主義價值觀沒落,江湖文化肆行。知識精英們的價值理想經歷了幾十年的社會巨變,飽受沖擊,備受挑戰,如今心力交瘁。
知識精英移民海外從某種程度上承認了從主流到邊緣的社會角色替換?!翱墒窃谥袊词固幱谶吘墸€是有不安全感。出去反而有安全感,你只需要跟人說真話,做什么不做什么都很安心?!卑⒊浅姓J自己就是這類移居海外知識階層當中的樣板,“原來老處在被看守的、戒備的狀態,現在出國了就覺得放心,甚至親切。無所謂立功建業,也無意打入主流,沒人打攪,這兒歇歇挺好。”
招聘會上人山人海,就業壓力成了畢業生的一塊心病。
今日明星取代昔日文化英雄,成為很多年輕人心中的偶像。理想主義已死,娛樂時代來臨。
全民焦慮、不安﹑疲憊﹑不堪重負,緊迫感如影隨形,生怕自己被時代落下。尤其是知識精英階層,普遍存在這種中國式的焦慮。
理想主義者的遠征
那么,我們想要移民前往的西方發達國家就到處都是藍天白云、環境優美、福利完備的理想天堂嗎?
傅柳就讀于美國加州大學,也就是洛杉磯。她認為洛杉磯給她的感覺就像在重慶,三面環山,很少有風,一年中有200多天煙霧彌漫。除了西部的洛杉磯,東部的匹茲堡也是美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而倫敦,陰霾常年布滿上空,動不動就來一次煙霧事件,死掉好幾百人,也是大氣嚴重污染的城市之一。
有人把恐怖主義和政治腐敗、環境污染并稱為世紀人類面臨的三大威脅??梢娙蚧粌H僅體現在經濟層面,還有政治。而工業化帶來的城市病也不僅僅是中國話題,而是全球性的話題。
虎妞目前正迫切想辦出國移民。但她對出國后是否有安全感并沒有把握,她說:“我并不是覺得只有出國了才安全,而是不出去覺得不安全,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已經麻木了,沒什么很在乎的了。但非要說點什么,那就是祈求上蒼別讓壞事落到我后代的身上。因為一旦有事情落到我們頭上,就會覺得很無助,你什么也做不了只能聽天由命。我老公是跟社會對抗的例子,一輩子了,結果落到孩子身上了,他不敢了。真搭不起,不敢……其實國外安不安全也難說,沒地方能夠使我有安全感。”
虎妞的擔心并不多余。移居海外不但會出現文化、思維方式﹑生活習俗﹑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也會遭遇像國內時遭遇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擁堵等方面的城市病。另外,作為一名海外華人,其人身安全性也存在不確定性。
或許,當你自以為逃離了中國式的不安,卻一腳踏進了身處他國的焦慮。
危機四伏,惟有努力修補漏洞
哈佛大學的某位學者用“危機”兩個字來概括中國目前的現狀,但他解釋道:“我喜歡危機這個中文詞,我理解為危是危險,機是機遇。抓住機遇,降低損失,繼續前行。”
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包括經濟層面、政治層面﹑文化層面﹑民生層面等,可以說危機四伏。哪一樣都關乎國計民生,哪一樣解決不好就會動搖國家的和平根基。面對精英流失和大量的財富外流,政府也心懷憂慮,努力修補政策上的漏洞,力求做到公正利民的同時,推進國家現代化發展。從根本上消除人們心理的不安,我們還有很多的事要做。
在中央房產新政的干預下,北上廣高房價的勢頭基本上被遏制住了,雖然房價還未真正下降,但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已經初步奏效。針對看病難和看病貴,國家于2009年出臺了新醫改方案,并從中提到,期望2011年醫保能涵蓋80%~90%的中國人口。到2020年,能夠實現基本全民醫保。政府首次將改革方案在網上公布,并向全社會征集到了成千上萬條意見和建議,這種民主嘗試意味著民主的進步。
為了縮小城鄉差別,政府已經通過具體設施,比如就農村基礎設施、澆灌﹑農村教育﹑健康﹑農村養老方面增加了投資。
……
其實,走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難不成我們13億人都離開?大家都走了,誰來給我們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一個改革開放敞開胸懷面對世界只有三十多年的國家,面對那些幾百年資格的老牌資本主義社會,這樣的挑戰當然不言而喻,可是前者也意味著更多的機會。
倡導新儒教,回歸傳統
面對傳統價值體系的崩潰,民間也在自覺反思。于丹和易中天在央視的《百家講壇》講國學,觸動了全民的傳統精神缺失癥,“國學”大熱。
而在人文學界,新儒學已經成為熱門話題。致力于儒學并不難實現,現在國內的重點大學也都設有儒學研究中心,像掀起的國學熱,其實在學術界早有深厚的基礎。
新儒學大師杜維明認為,“儒教精神中的‘信’的觀念對于目前轉型中的中國最有指導意義,‘信’,是中國儒教倫理的基本價值,而目前中國最大的危機就是誠信的缺失?!?/p>
從物質到精神,我們要補的東西很多,這樣才能真的消除我們心底的各種焦慮,這樣也才能真正挽留那些想逃離的人們。請相信,單薄的文化構成即將過去,我們將重構價值觀,回歸傳統,建設屬于這個時代的精神家園。
追尋孔子儒學智慧從小學生做起,傳統文化價值體系有望重構。
從物質到精神,我們要補的東西很多,這樣才能真的消除我們心底的各種焦慮,這樣也才能真正挽留那些想逃離的人們。請相信,單薄的文化構成即將過去,我們將重構價值觀,回歸傳統,建設屬于這個時代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