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暴打小怪獸。”大多數人認為,欲望越簡單幸福感越強,而欲望越多則幸福指數越低。可見幸福這種東西,和絕對財富無關,和經濟學無關,也和居住在國內還是國外無關。幸福,是一種相當私人的美好的情感體驗,其內容包羅萬象。而有關幸福指數高低的自我評估,也因人的欲望和理解上的不同得出反差較大的結論。
現在流行“幸福指數”這個詞。指數,本是經濟學中經常用到的一個術語,沒想到幸福這種相當主觀的私人體驗,如今也可以量化,并可以放在秤砣上稱一稱。
據說,幸福指數=收入的遞增/吉尼系數×失業率×通貨膨脹。
公式里的吉尼系數(Gini系數)是廣為人們所接受的一種測量收入不平等的指標。
收入決定幸福指數嗎?這種評判標準是否太窄義了?
幸福指數的評判標準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終身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行為科學中心主任奚愷元教授認為,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最大化財富,而是最大化人們的幸福。人們到底是不是幸福,取決于許多和絕對財富無關的因素。奚教授特別提出一種相對于經濟學的科學,叫做“幸福學”。
著名華人經濟學家黃有光提出“幸福鴻溝”的概念,他的《東亞快樂鴻溝》(《THE EAST-ASIAN HAPPINESS GAP:SPECULATING ON CAUSES AND IMPLICATIONS》)一文廣受贊譽。黃有光認為:“總體而言,各種研究都表明,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時候,收入與快樂之間關聯度更為緊密,但盡管如此,在影響個人快樂的所有變數當中,收入決定快樂的比重仍不超過2%?!?/p>
既然收入多少對于個人的幸福并不是那么重要,那么,真正影響幸福指數的,是什么?
“幸福指數”的概念起源于三十多年前,最早由不丹國王提出并付諸實踐。二十多年來,在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南亞小國不丹,國民總體生活得較幸福?!安坏つJ健币鹆耸澜绲年P注并受到眾多國家的追捧。比如美國、英國、荷蘭、日本也都相繼開始了幸福指數的研究,并創設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數。在我國,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于2005年的兩會期間就提議過,希望國家從國家層面構造由政治自由、經濟機會、社會機會、安全保障、文化價值觀、環境保護6類構成要素組成我國的國民幸福核算指標體系。
社科院在深圳做過一個“和諧深圳”社會調查考評,其分3個標準來測量居民的幸福感:
A類指標:涉及認知范疇的生活滿意程度,包括生存狀況滿意度(如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狀況、醫療狀況、教育狀況等)。
B類指標:涉及情感范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程度,包括精神緊張程度、心態等。
C類指標:指人際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程度,包括對人際交往的滿意程度、身份認同以及個人幸福與社會和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
社科院的評判標準不外乎收入高低、生活質量、健康水平、人際關系,包括家庭關系的和諧度、安全感、工作的滿意度等等。
如果說GDP、GNP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準,那么,衡量人民幸福感的幸福指數也相當重要了,它關乎社會安定,民心向背,甚至影響和監控經濟社會的運行態勢。
在中國,幸福因人而異
中國城市人口目前占了5.49億,目前國家還在推動城市化進程,像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已經千萬人口,可農村人口還在源源不斷涌入城市——大城市人口日益膨脹,不僅擁堵導致出行不便,還有廢氣、水污染、擁擠、看病難……
就拿我們乘坐的交通工具地鐵來說,那叫一個擠。
在北京和上海,如果你曾在上下班高峰擠過地鐵,想必終身難忘那洶涌的人流。據悉,上海的地鐵日流量超500萬,北京地鐵日流量超510萬。有人開玩笑說,餅干要是擠上去,下車的時候肯定已經變面粉了,比喻地鐵之擠到了極限。記者曾在北京地鐵口采訪到一名叫王小魯的年輕人,家住在通州區的一個村子里,每天5:30起床趕去上班,路上要花3個小時。每天上下班高峰擠地鐵,他的臉上常年沒有笑意,不要說幸福,就是快樂似乎也不曾有。
那么,單單是中國的城市這么擁擠嗎?
據報道,日本東京的地鐵日流量也超500萬。在英國的倫敦,政府為了解決交通擁堵現象,從2003年起在倫敦市中心交通最繁忙的地方,也是過去擁堵最嚴重的地方,收取了交通擁堵費。但是在中國,為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地鐵收費一律2塊。面對北京地鐵擁堵現象,有專家建議地鐵提價。任何一種決策,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考慮到大家的收入,北京地鐵提價一說還在等有關部門開會,聽證。
有一些上班族,遇到的問題和王小魯一樣,上班的地方離家遠,但人家想了別的辦法,在離公司比較近的地方和人合租,或者使用其他的交通工具,或者干脆換單位。不管怎樣,那些在地鐵和公交車上練就一身壁虎功的上班族們,大多數并沒有因為擁擠的地鐵影響到生活本身,人生的內容,還有很多令他們覺得溫暖。有些人受不了大都市的擁擠,搬到南方的小城鎮里生活去了。還有人受不了城市中心的骯臟空氣和川流不息的人流,從城市中心開始向城市附近的村子里搬遷,像海淀區的蘇家陀、朝陽區的東壩、通州區的宋莊就有不少白領和上班族在那兒租院種菜,日子過得十分愜意。窮有窮的活法,富有富的追求。要得到幸福,從某種程度上說意味著要變換思路。
對于很多女人來說,幸福的滿足感來自于婚姻和愛情。從婚姻和愛情中得到滋潤的女人,基本上會對外面的世界熟視無睹。像環境污染、交通擁堵、食品安全等等外面的世界帶給她的不快和憤怒會在回到家的那一瞬間煙消云散。枝繁葉茂的盆栽,親人可愛的笑臉,香氣襲人的飯菜,世界上的幸福不過如此,有什么不滿足的呢?
楊潔,原中央電視臺《非常6+1》的主編,認為自己是個非常幸福的女人。結婚20多年來,楊潔和丈夫相敬如賓,有一個可愛的兒子,前年去了德國某所大學學音樂。家里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己愛好彈古箏和插花。楊潔從來沒有想到出國定居,可能因為生活在幸福之中,或者是因為容易滿足,楊潔認為,雖然國內存在很多的問題,但像她這種年齡,這種情況,如果移居國外,絕對不可能比現在過得更好。
洪斌1988年去的澳洲,在悉尼住了18年。她很喜歡澳洲的宜人氣候。可是2006年的時候,她丈夫來北京創辦紅卡咖啡,她順從丈夫,也跟著來了。來北京生活之后,她發現她這接近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讓她在和同胞相處時發生了困難。她有一點不開心,但這種不開心并沒有影響到她總體上的幸福感,因為她的幸福感主要來自對基督的信仰,她說:“只要每天能與主對話,便自覺喜樂填滿?!逼浯蝸碜曰橐?,她很滿足地說:“感謝上帝,給了我這么好的男人。丈夫是頭,我是身,如果天下男人和女人都能做到丈夫是頭,妻子是身,這樣世界就和平了?!?/p>
在國外,幸福的體驗五味雜陳
只要聊到中外幸福指數的對比,有些人就會武斷地說,“當然是國外的幸福指數高了,瞧人家那藍天白云的,又有保障,不幸福才怪呢?!?/p>
確實,歐美國家因為資本主義發展數百年,很多機制都相當完善,但這只是影響幸福生活的一些硬件條件。最關鍵的是處于這種生活環境的個體,其經歷的是否是陽光燦爛的人生?
何況全球化背景下,很多社會現象驚人的相似:金融危機、恐怖主義、騷亂與抗議、突發性的災害、政治腐敗、分配不公……
筆者在一家海歸論壇上發了一熱貼,話題就是“在國內生活和在國外生活哪一種更幸福?”回貼很熱烈,很有趣。三姐說:“就健康來說,當然是國外的好,光那藍天白云的,不健康就奇怪了。不過也有人離了故鄉的臟水還就活不好的。安全保障呢?當然又是國外好點,中國人太多,沒法保障大家……至于個人價值的實現,其實就是個人機會問題,我們那個時代呢,一定是國外好,現在呢,難說了。去到國外最大的失落會是:文化、親情、生活習慣。”
三姐是個海歸,她回國是因為兒子不愿意學中文,還反問說為什么要學中文,他又不是中國人等等,嚇得她趕緊一家3口搬回了中國??梢娮钣绊懭阈腋8械?,是對“根”的留戀。
鄉情,是糾纏諸多移居海外的中國人內心的難以揮斥的情結。多少優秀的海外學子因為鄉情而郁郁寡歡,即使事業上非常成功,但也有一種沉重的失落感,有一句話叫做“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币苍S這種功成名就非要到了自己的祖國才覺得被承認了吧,所以,鄉情這東西,是很多海外華人共同擁有的哀愁。像三姐這樣,最后因為鄉情影響到幸福感的,就趕緊搬回來了。
另外,雖然是全球一體化,中國也早和世界接軌了,但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習俗以及相互的不理解,也影響到華人在海外的幸福感。孤獨是常見的,寂寞更是無法排遣。良愿雖然長相英俊、氣質不俗,但在美國的費城照樣難遇佳人。他今年28歲,,現住在費城郊區。費城住的全是一水兒的白人,中國男人交到異性的機會非常的少,因為美國姑娘從心底里還是看不起亞洲男?!白罱荒甓嘁殉蔀閶D女之友,沒事兒就陪著很多已婚大媽聊天談心,在美國能遇見幾個談得來的中國女人是很難的。費城雖然不錯,但太寂寞,我準備把blog關了,回國找個中國姑娘結婚生娃?!?/p>
也有像燕妮這樣的華人,因為是和丈夫雙雙移民,所以從來沒有感覺到孤單,在她的人生要義中,只要有藍天白云,有不太多的人,安靜,愛她的男人,那就是幸福。她的欲望很簡單,所以她很快做到了。
有人在乎錢,在不損害別人利益的前提下,孜孜于優越的物質條件,得到了,他幸福。有人在乎功成名就,將此作為人生的最大目標并樂在其中,這也是一種幸福。還有人在乎愛情,在乎小家庭濃郁的親情,在乎心智的成長……
世界上沒有絕對不好的居住地,也沒有絕對好的居住環境,看你最想得到什么。安于現狀,積極爭取,懂得適可而止,努力尋找生活的詩意,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生活都會幸福。
工業廢氣是導致大氣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鐵擁堵使上班族苦不堪言。
世界上沒有絕對不好的居住地,也沒有絕對好的居住環境,看你最想得到什么。安于現狀,積極爭取,懂得適可而止,努力尋找生活的詩意,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生活都會幸福。
欲望越簡單,幸福感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