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刻意制造矛盾沖突,江蘇衛視收獲了一檔頗為成功的娛樂節目
現在提起《非誠勿擾》,大概很少有人再想到馮小剛、舒淇和北海道。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會是:“知道,不就是江蘇衛視那個相親節目嗎?”甚至有人會津津樂道起該節目里的一些標志性人物,比如那個因一句“寧愿坐在寶馬里面哭”而出名的“拜金女”馬諾。
這檔播出不過四個多月的婚戀交友節目正在以難以想象地速度躥紅,其收視率已擊敗湖南衛視開播十年的王牌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就連節目制片人王剛也對本刊說:“真的沒想到會這么火。”
婚戀交友節目并非第一次出現在中國電視綜藝節目中。早在1998年,湖南衛視與上海電視臺就分別推出過《玫瑰之約》和《相約星期六》,但《非誠勿擾》成功將舊瓶裝進新酒。節目中每一位男女嘉賓都有自己的鮮明個性一一如果你是第一次觀看,女嘉賓的大膽言論或許會讓你驚訝得張大嘴巴,進而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絕非以往單純營造溫馨、浪漫的相親節目。在幾個已經可以稱之為家喻戶曉的嘉賓們的貼吧和新浪微博上,已聚集無數訪客,且不乏極端支持者和反對者的針鋒相對——這樣的火爆程度讓人想起當年的《超級女生》和《快樂男生》。彼時,正是這兩檔節目拉開中國草根娛樂文化的序幕。
事實也確實印證了這一點。除了高居不下的收視率,在百度5月10日“搜索風云榜”電視節目分類的排行中,《非誠勿擾》搜索量高居首位,幾乎是第二名的四倍。這當然也引起百度的注意和興趣。5月22日,江蘇衛視將與百度合作舉辦《非誠勿擾“眾里尋她千百度”》專場。據說,當日除了通過貼吧報名的網友和百度的員工將登上相親舞臺,百度還將換上特地為此節目設計的LOGO。如果確實,這將是百度首次為一檔電視節目改換LOGO。
“連續劇”與“系列劇”
有人將《非誠勿擾》精辟地概括為:“集合了連續劇和系列劇的特點”。只要配對沒有成功就一直留在臺上的女嘉賓是“連續劇”。而每期不同的男嘉賓則是“系列劇”。
最吸引觀眾的并非形式上的新穎。而是男女嘉賓鮮明的個性、情節的意外沖突以及主題上對當下社會熱點的反映,比如貧富差距拉大背景下凸顯的“富二代”和“拜金女”現象。頗受爭議的馬諾和出現在3月份節目中的一位極為囂張的出身富裕的劉姓男生便是典型代表。
實際上,因為《非誠勿擾》中常常出現的一些堪比虛構故事的強烈戲劇性,也讓其陷入“作假”的質疑。對此,王剛表示:“之所以會有這么多交鋒和沖突,確實是通過策劃產生的,但卻絕不是人為寫臺本硬做出來的。”
王剛所言的策劃體現在很多地方,節目環節設置便是其一:每期臺上都會有24位女嘉賓,5位男嘉賓。男嘉賓依次上臺,先暗自選中一名“心動女生”,在之后的四個環節中,分別展示個人簡介、情感經歷等,而女嘉賓則通過亮燈或滅燈的方式選擇是否愿意與其交往。如果直至最后一個環節還有女嘉賓為男嘉賓亮著燈,那男嘉賓反轉過來享有主動選擇權。而在這其中,選擇與被選之間就產生了競爭和沖突。
傳統相親節目會給每位嘉賓均等的時間來展示自己。但在《非誠勿擾》的舞臺上,由24位女嘉賓來選擇一位男嘉賓,在這些女孩中便制造出激烈競爭。如果她們不勇于表達喜惡和自己,便無法引起男嘉賓注意,甚至露臉鏡頭也不會有幾個。而男女雙方的喜惡理由一旦交鋒起來,爭議話題就很容易形成。為了讓觀眾將精力聚焦在嘉賓個性上,節目中還刻意摒棄了以往同類題材中慣用的諸如“粉絲團”和“親友團”的設置。在節目組看來,這些安排不僅集中了內容、制造了沖突,也符合中國人相親的邏輯和心理。
某種程度上說。《非誠勿擾》同湖南衛視的《超級女生》和《快樂男生》一樣,都是依靠炮制一批頗具話題性的草根明星而迅速引起關注。這使得嘉賓挑選變得尤為重要。據王剛介紹,無論男女,每位嘉賓都經過“百里挑一”的甄選。在參與節目的報名表中,除了姓名、年齡和婚史等基本資料,每人還需填寫獨特的經歷、與眾不同的特長及愛好、私人小怪癖等等——正是這些信息幫助節目組挖掘出報名者的獨特之處,從而為接下來在節目上的吸引眼球累積素材。據百度市場部劉皓雷透露,5月初《非誠勿擾》來百度招募男嘉賓時,就提出了一些明確要求:“需要具有話題性的經歷或特點”、“節目播出后可以吸引社會上、網絡上廣泛的關注,形成巨大的媒體影響力”。
為獲得合適人選。《非誠勿擾》的五個導演每天從早到晚10余個小時里,會“面試”上百人,至少1000個人里才能找到湊足一期節目的嘉賓,這樣的競爭激烈程度并不亞于挑選演員。欄目組力求嘉賓類型多樣化:收入的高低、職業的貴賤、長相的美丑……而對于普通觀眾來說,他們則衍化為一個個頗具有代表性的標簽:“富二代”、“拜金女”等等。
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媒介專家認為,《非誠勿擾》的社會影響力已大大超越婚戀交友節目的范疇。每一期播出后,節目中有所交鋒的話題,諸如“找男朋友是不是一定要求有房有車”、“應不應該歧視農村媳婦”等都會迅速在人群中蔓延開來。而這些,正是當下這個多元化而浮躁的社會各色價值觀和婚戀觀的碰撞。
除了這些“主角”外,《非誠勿擾》受到追捧還得益于兩位同樣出彩的“配角”——主持人孟非和心理專家樂嘉,他們共同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樂嘉幽默詼諧,往往通過嘉賓極為感性的言行舉止對性格進行理性分析,給予男女嘉賓建議,達到“撥云見日”或“火上澆油”的效果,推動節目進入高潮。主持人孟非則是另一個“平衡”節目風格的關鍵。孟非之前主持的都是社會民生類節目,臺風沉穩。起初,不少觀眾質疑這會削弱節目的娛樂性。但事實證明,正是這樣一位穩重的主持人穿插其中,讓這檔節目沒有流于純粹的娛樂整蠱。“婚戀包含很多社會話題,所以要求主持人要是一個有一定社會閱歷、語言和思維方式比較成熟的男人,最好是有婚姻經歷和孩子的。”王剛說。
其實,類比起來,力圖觸及社會各個熱點的《非誠勿擾》更接近《奮斗》和《我的青春誰做主》等一系列描寫“80后”年輕人生活狀態的熱門電視劇。這一群體在《非誠勿擾》嘉賓——當然還有觀眾中——占據了相當大部分。眼下,他們已不再是“年少輕狂”的代名詞,而開始日益在社會主流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上掌握話語權。或許也正因為如此,《非誠勿擾》不僅讓嘉賓開設個人博客、甚至更時髦的新浪微博,還與相親網站以及百度網站開展廣泛合作,試圖圍繞《非誠勿擾》打造一個平臺或是一個社區,將相親從電視上延伸到現實生活中。
向“幸福”轉型
近幾年,各省級衛星電視的競爭已達到白熱化的階段。—方面,占據壟斷地位的中央電視臺,加上中國對新聞管理方面的政策,無形中已經封堵了地方電視臺以“新聞為本”的路線。另一方面,最近剛剛實行的“限播令”以及版權等問題,也制約了它們在影視劇方面的作為。因此,省級衛星電視臺的角逐基本在綜藝娛樂節目的層面上展開。
而在這一領域,從早期湖南衛視依靠明星效應火爆起來的《快樂大本營》,到其隨后開啟平民娛樂熱潮的《超級女生》和《快樂男生》,再到前一陣以浙江衛視《我愛記歌詞》為代表的歌唱類節目的異軍突起,中國觀眾在口味的轉化過程中。面對同質節目跟風而上極易陷入審美疲勞,正在變得越來越挑剔。而這自然對電視臺的創新能力提出更高挑戰。用江蘇廣電總臺臺長周莉的話說,這需要一些自我否定的“破壞性創新”。
比如,王剛在接手《非誠勿擾》之前是江蘇衛視歌唱類欄目《誰敢來唱歌》的制片人,他在去年底看到節目收視率下降時,開始意識到這類節目正走向頹勢:“在同類節目泛濫的時候,太家渴望看一些新東西。”王剛發現,單位里許多“80后”的未婚同事周末都會去相親,而平時年輕人的談話中也不乏“剩男”、“剩女”之類的名詞,于是,原班人馬轉而去做一檔相親節目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實,從另—方面看,這也正繼承了江蘇衛視的傳統優勢。2004年,在周莉出任臺長一年后,江蘇廣電集團把江蘇衛視定位為情感特色的綜合性頻道,并推出了以《人間》為代表的一系列情感類節目。兩年后,其收視率就從彼時還不如周莉原來所在的南京市級頻道,迅速攀升至全國第六。
2008年江蘇衛視正式實施面向全國的策略,同時也開始醞釀將“情感”升級為“幸福”。今年年初,通過《非誠勿擾》這張“名片”,江蘇衛視正式確定其“情感世界,幸福中國”的定位。目前,其已有78%的收視人群來自外省,而今年南京電視臺也把廣告經營權交給江蘇衛視。
除了品牌策略上的改變,江蘇廣電集團的內部組織構架也發生改變。廣電集團于2007年在衛視和其它較小的地面頻道實行頻道制,但對其它頻道實行的卻是模擬利潤中心制。衛視的頻道總監景志剛同時擔任總臺負責運營的副臺長。這樣既確保了衛視能夠更好地面向全國,也避免了同其它地面頻道之間的內耗。另外,江蘇廣電集團也將內部資源和職能部門進行整合,讓更多制片人能更加貼近第一線。
眼下,周莉已經從一個管理者調整為更多扮演領導者的角色。江蘇衛視制作《非誠勿擾》時,她再也不用像20D3年地面頻道推出《絕對現場》時那樣,親自參與節目策劃,并與同事一起熬夜到凌晨兩點。對于處在一線的王剛及其團隊,她已完全放心。
目前,江蘇衛視正依托《非誠勿擾》的成功,進一步推廣其定位,并進行頻道包裝,力圖打出“幸福的組合拳”。比如不久前熱播的《老大的幸福》,就是其請電視劇公司專門制作的主題電視劇。
或許是之前曾以湖南、上海、北京等眾多電視臺作為標桿和學習模板,江蘇衛視深知不進則退的道理。“如果我們的節目有幸成為衛視第一欄目,我們還會提醒自己不斷注意突破自我問題,要不斷創新。”周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