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人已經很久沒有領略干旱的威力,尤其是水資源豐沛、水電站林立的西南地區。
2009年下半年發生的南方旱情,在過去5個多月時間里逐漸升級,高溫少雨天氣導致云南、貴州、四川、廣西和重慶西南五省市持續嚴重干旱。干旱造成6000多萬人飲水困難,農作物大面積絕收,旱情之嚴重震人心魄。最新的氣象信息顯示,大旱正在侵襲廣東和湖南,并有進一步蔓延北上的可能。
2008年以來,中國幾乎每年都要面對一場惡劣的自然災害,從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地震,到2009年的華北暴雪,以及今年的西南大旱,氣候異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在不斷加大,而每一次都以慘重的代價暴露和改變著中國發展的短板。
西南大旱發生之時,中國經濟正飽受通貨膨脹的考驗,中國政府決心將CPI控制在3%以內。不過,大旱導致的農作物絕收和糧食供應困難,正在將糧食價格的上漲蔡澈動力波及到全國。這將迫使中央政府采取更嚴厲的宏觀政策。
旱情也在重塑政府與普通人對西南地區的認識,進而可能影響眾多地區發展政策與行業政策,首當其沖的可能是中國的糧食與土地政策。多年以來,中國都在推行著保守的糧食與土地政策。強調糧食的儲備與自給自足,竭力保持著18億畝耕地的紅線,這種土地制度一直存在爭議。經濟學家茅于軾就認為,這是戰爭年代的舊思維,在全球貿易時代,完全可以通過更經濟的貿易來解決糧食問題,而把部分土地節省出來,做更有經濟性的生產經營活動。
這種聲音曾一度獲得輿論空間。但如今,西南大旱導致的糧食供應緊張很可能進一步加劇政府決策層的“饑餓神經”,延續并強調“土地紅線”的不可侵犯,生物燃料種植對耕地的占用很難再有寬松的政策。
其次可能受影響的就是西南地區的水電建設。在新能源發電領域,中國—直重視水電建設甚于風電和光伏發電。2009年,云南、貴州和廣西三省區水電機組裝機容量和發電量累計占到全國的25%。截至2004年,中國水電裝機容量就達1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中國政府計劃2020年將這一規模提升到3億千瓦左右。
近年來,中國大西南四處建設水電站,對大江大河過度開發,已經極大地破壞和改變了一些流域的生態環境。而與農業生產聯系更為緊密的小型水庫和水塘則幾乎被完全忽視。云南省水利廳一名相關負責人表示,西南地區缺乏最基本的水利建設和基礎設施。這正是導致旱災如此嚴重,而且猝不及防的原因之一。
目前,盡管西南水電上市公司的水力發電規模已經因旱災大幅削減,公司股價也被打壓,但可以預料,這并非水電公司最艱難的時刻,中央政府很可能會重新考慮西南地區大規模水電建設的規劃與限度。相對而言,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將因此大受裨益,新能源發電的結構可能呈現此消彼長的狀態。
大旱仍在繼續,在中國特殊的經濟環境下,這種影響很可能被放大。相對的,這場大旱在讓中國付出代價的同時,也勢必給這個國家帶來一些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