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石油公司(BP)本身形象與信用滿身油污;奧巴馬政府因事前疏忽和事后無奈而飽受詬病;一家外國公司導致的環境災難演變成現政府的行政災難
受原油泄漏事件影響,英國石油公司(BP)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價連續跳水。自事發以來至6月9日收盤,BP股價只剩29.2美元,股價被腰斬。此事成為BP不折不扣的夢魘。奧巴馬政府也同樣如此。
公關不力的BP給美國政府、民眾及媒體留下“不可信任”的印象。泄漏油井遲遲得不到封堵則令奧巴馬政府背負了領導不力、應對無方的指責。BP目前在美國媒體上大把“燒錢”做廣告以圖挽回形象,但效果不佳;為展現領導力,奧巴馬四度訪問災區,但難改民眾成見。
BP形象與信用均一落千丈
在漏油事件的發生、持續惡化過程中,美國媒體抨擊BP眼中只有利益,風險皆拋腦后。美國《紐約時報》援引BP內部文件報道,該公司管理層在選擇“深水地平線”油井套管時,在兩款產品中選定風險較高的那款。2009年,多名工程師向企業管理層提交內部報告,認為此款套管可能在高壓下“崩潰”,但BP管理層一意孤行。
2010年4月初,即油井爆炸前幾天,多名工程師在一份內部報告中告知BP管理層,在油井套管周圍灌注水泥的作業“不太可能成功”,套管安裝方案“無法符合礦產資源管理局規章制度”。然而,在這份報告的修正版本中,措辭調整為“有可能成功完成水泥作業”、“有可能符合礦產資源管理局規章制度”。
此次事件對BP在美國乃至全球的聲譽造成的破壞難以估量。BP多年來一直投入巨大,甚至不惜通過改變公司標識、廣告和網站來宣揚其“綠色”的形象。事件發生后,BP公司投放了5000多萬美元的電視廣告,但公司形象仍然一落千丈。
BP還有可能因此被趕出墨西哥灣深水區——美國最具潛力的石油開發地區。6月初進行的民意測驗顯示,73%的美國民眾認為,BP公司在漏油事件發生40多天來的表現“很差”和“極差”。BP給外界留下了刻意壓低危害的嚴重性并向公眾隱瞞真實信息的印象。來自佛羅里達州的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比爾#8226;內爾松說:“他們不斷犯下一個又一個的錯誤,給人的印象是他們在掩蓋真相。他們沒有對公眾負責、給公眾一個交代的意識。”
漏油事件也令BP一向穩健的財務蒙上“油污”。2010年第一季度公司凈利潤同比大增135%,超過預期達56.5億美元。在英國《金融時報》5月底公布的全球500強企業最新排行榜上,BP以1776億美元市值排名第18位。
漏油事件以來,BP在紐交所的市值已縮水一半。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紛紛調降該公司的信用評級。標準普爾公司6月4日將BP長期信用評級由AA下調至AA-,并將其置入負面信用觀察名單。標準普爾認為,BP在阻止或遏制墨西哥灣油井泄漏時將面臨顯著的運營挑戰。隨著漏油事件持續,公司面臨的長期補救成本和索賠要求范圍也將擴大。
分析人士認為,事件的影響已不僅限于股息減少和首席執行官下臺,BP未來在全球尤其是美國的融資、競標、生產、銷售等領域都將處于劣勢,公司很可能被迫出售一些最有價值的資產,包括美國最大油田的股份。另外,公司股東有可能攜帶資本轉向其他石油公司,這有可能對BP造成致命打擊。
奧巴馬事前疏忽與事后無奈
漏油事件之初,奧巴馬堅稱BP需要為墨西哥灣地區的所有損失埋單;隨后,他宣稱自己在掌控局勢;現在,他又表示要“弄清楚該踢誰的屁股”以及如果能炒海沃德的魷魚早就那么做了。
美國媒體認為,奧巴馬在漏油事件上的口氣越來越重,表明在美國民眾耐心盡失的情況下,一向沉穩的奧巴馬也坐不住了。甚至有媒體認為,漏油事件給奧巴馬的連任前景蒙上了陰影。
如果說漏油事件前,美國國內事務的進程還基本按奧巴馬的思路進行的話,那么漏油事件可以說是轉折點,其掌握局勢的能力受到質疑。漏油事件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奧巴馬政府的事前疏忽和事后無奈。
事件發生以來,美國近海石油開采監管機構——內政部礦產資源管理局飽受批評。礦管局一方面負責審查監督近海油氣勘探和開采的安全,另一方面又鼓勵油氣公司多生產,以便聯邦政府收取更多的份額油。職能上的沖突以及與石油公司過從甚密,不可避免地干擾了其對石油開采的監管。
美國政界和環保人士近年來一直指責礦管局未能盡到良好的監管責任。內政部2008年的一份調查報告也證實,礦產資源管理局人員“沒有職業道德”,“疏于堅持規章制度”,“對風險的評估跟不上深水鉆井日新月異的發展水平”。內政部代理總監日前披露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礦產資源管理局官員與企業關系過于密切,交情壓倒職責。
礦管局對油氣開采的監管也的確存在問題。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BP于2010年3月通知礦管局,墨西哥灣的鉆井平臺曾遭遇氣體突然泄漏、管道墜入油井等麻煩,他們正在失去“對油井的控制”。該公司要求礦管局允許他們推遲執行涉及防噴器的檢測。根據聯邦法規,這類檢測應每兩周實施一次,直到故障消除。
礦產資源管理局最初拒絕這一提議,但在BP一再要求下“讓步”。防噴器最終未能在漏油事件中發揮作用。防噴器是發生泄漏的“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上使用的關鍵安全系統,也是防止漏油的最后一道防線。
漏油事件的發生也與美國的海洋管理體制存在弊端有關。美國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海洋監管體制迥異,在聯邦層面,除礦管局外,國土安全部、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環境保護署以及海岸警衛隊等部門均具有海洋管理功能。“多龍治海”反而治不好海。對此,奧巴馬已要求對地方和聯邦層面的海洋監管體制進行調研。
奧巴馬視察災區時說,漏油事件“史無前例”。言外之意,美國政府沒有預料到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漏油,也沒有預料到漏油如此難以遏制。
由于未能未雨綢繆,美國政府在封堵油井這一核心問題上一籌莫展。救災總指揮薩德#8226;艾倫說,在封堵泄漏油井時,美國政府被迫依賴BP及私有石油部門,因為只有它們才掌握在如此深的水下封堵油井的技術。
隨著事件惡化,奧巴馬政府逐漸認為,BP不可信賴。奧巴馬5月27日回應外界指責時說,政府在救災過程中起到了“核心領導”作用,但他同時承認,“我犯了錯”。奧巴馬所說的錯誤,指自己過于相信“油氣開發商在最壞情況下統一行動的能力”。
鑒于此,美國政府自5月31日起不再與BP同臺發布簡報,而是各自發布消息。“BP現在代表‘糟糕的伙伴’。”美國國會眾議院能源和環境委員會主席愛德華#8226;馬基說,“我認為BP沒有展現足夠能力或可信度,在新聞發布會上不配站在美國政府(發言人)身旁。”
一名不愿公開姓名的美國官員5月31日告訴《華盛頓郵報》記者:“就信息透明而言,我們對BP日益感到灰心。我們不會任由BP一邊切斷管道、一邊聲稱漏油量不會增加。”
漏油事件發生后,美國內政部礦管局局長、近海能源和礦產管理項目副主任在外界壓力下先后離職。兩位替罪羊的離去無法解決事件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美國政府在這一歷史上最嚴重的環境災難面前的無能為力,足以令各國為政者戒。
重大災難來臨時,政府應該是責無旁貸的第一責任人。然而,由于從未發生過如此可怕的災難,奧巴馬政府在最初階段推測此次事件不致如此難于收場。美國媒體認為,奧巴馬和大多數美國人一樣,缺乏老練水手對惡劣天氣征兆的第六感,導致其未能在最初階段給予漏油事件足夠的重視。隨著事件越來越嚴重,奧巴馬政府發現,政府根本不具備接手事件處理的能力。
這也是奧巴馬政府廣受詬病之處。漏油事件也再次表明,在應對重大災難過程中,政府不可能超脫——民怨終將集中到政府頭上。美國媒體認為,對奧巴馬政府而言,蜻蜓點水般訪問災區并非解決問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