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IPTV業務的寸土必爭,是廣電與電信在三網融合中激烈矛盾的集中體現
圍繞IPTV的對抗與“廝殺”,終于見到了轉機。
6月8日,廣電總局科技司司長王效杰對外證實,一再推遲的三網融合試點方案終獲通過,其中廣電獲得IPTV、手機電視的集成播控僅,電信系統則負責傳輸和分發服務,并可與廣電進行用戶端和計費合作。
這意味著,電信運營商終得以名正言順地進入IPTV領地。
在此之前,廣電一直對電信行業的IPTV拓展嚴厲剿殺。就在2個月前,廣電總局還出臺最新的41號文,要求對未經廣電總局批準擅自開展的IPTV業務查處并限期封停。
盡管如此,兩大行業對IPTV的爭奪卻難以就此平息。
“IPTV的利益爭奪,其實更多是廣電內部的矛盾。”一位電信行業專家表示,此前各地被封殺的IPTV項目,其實都與廣電機構有合作,只是由于地域跨越產生了利益沖突,“如果廣電不解決這個問題,地方的對抗依然會繼續。”
電信搶跑
“我不負責任地講一句,如果這樣發展下去,地方一定會出現沖突事件。”伸手在桌上拍了一下,安徽某縣廣電局長劉偉(化名)火氣難平。
他的怒氣來自于當地的IPTV市場廝殺。從4月下旬開始,當地電信開始大力發展IPTV業務,最低的價格僅12元/月/戶,為當地廣電有線數字電視24元/月/戶的一半。
“我們電視通知哪個小區推廣,他就進入哪個小區和我們同時進行現場服務,攤位擺在對面。”劉偉說,在一個新的小區,當地廣電用戶整轉(模擬轉數字)了270多戶,電信卻發展了近400戶IPTV,“這些用戶大部分都沒有再使用數字電視。”
在劉偉看來,當地電信的做法是“明目張膽的違規”——按廣電總局此前的規定,電信的IPTV業務未經廣電批準,“屬于違規行為,情節嚴重,應予以嚴處和停辦。”
但事情并不如他想象的簡單,當地廣電向電信發函,要求立即停止IPTV業務,卻發現電信根本就不買賬。“直到現在,電信的IPTV業務還在做。”6月2日,劉偉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更重要的是,電信的動作不只是在我們縣,而是覆蓋整個安徽。”劉偉說,他們很快了解到,當地電信的步步緊逼,是因為安徽電信已經計劃,今年在安徽發展50萬IPTV用戶,任務層層分解后到地方,依然有巨大的經營壓力,“50萬看著不多,但要實現并不容易,這一數字已經和安徽廣電今年的數字電視整轉目標基本持平。”
劉偉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他的另一位同事、安徽某市廣電局局長曾因同樣的原因找到當地電信負責人,對方直接告訴他,其現有的資費方案完全虧本,但迫于業績指標不得不全力推廣,“你能叫省電信公司下通知或不考核IPTV發展指標,我立即停止。”
6月2日,記者在合肥等地看到,安徽電信的IPTV推廣仍在繼續,營業廳中設立了單獨的宣傳專區,IPTV業務甚至打包進入了寬帶套餐,用戶辦理149元/月以上的套餐,就能獲贈一年甚至永久的IPTV服務包。
“電信的動作對我們影響很大。”一位安徽廣電人士透露,從全國來看,安徽數字電視的整轉和雙向改造都起步較晚。雖然按照計劃,今年底全省所有市,明年內全省所有縣都要完成整轉,但由于電信的半路殺出,廣電的業務壓力陡然增大。
最令該人士頭痛的是,即使是同樣的價格,與可以點播、可以上網、可以延時播放的IPTV相比,傳統數字電視也缺乏競爭力。而當地廣電網絡雙向改造完成度較低,即使有心與電信正面對決,也提供不了雙向業務,“更何況,電信可以以話音業務和寬帶業務的收入來彌補IPTV,甚至將IPTV免費打包在其他業務中,我們卻根本不可能做到。”
該人士表示,按照三網融合總體目標和廣電總局要求,各地廣電要在今年內完成基本整轉工作,無論時間、投資還是用戶拓展,壓力都已經相當巨大。如果電信再雪上加霜,地方廣電無法完成任務,可能催生不計后果的惡性沖突事件。
“我們并不是不讓電信做IPTV,只是不是現在。”該人士認為,按照1月份國務院確定的三網融合推進目標,電信應在2012年各地廣電完成雙向改造、并完成三網融合試點的情況下,再在各地發展IPTV業務,而不是趁現在廣電勢弱違規搶跑。
殺雞儆猴?
“我們已經上書總局,請求參照廣西做法,處理安徽電信違規開展IPTV業務。”安徽廣電人士透露。
所謂廣西做法,正是2010年2月廣電總局對IPTV的一次高調封殺。
一位廣電業內人士透露,從2010年1月國務院確定推動三網融合方向以后,各地電信就開始在廣東、廣西、福建、新疆等地搶跑IPTV。
2月9日,廣電總局發出緊急通知,稱“進入2月份以來,廣西電信公司未經廣電部門審批擅自在全區范圍內開展IP電視業務”,責成上海電視臺停止向廣西電信提供IPTV節目信號源,并要求依法查處廣西電信擅自開展IPTV業務的違規行為。3天后,廣西14個地市的電信公司IPTV節目信號源及業務全部停止。
“廣西并不是特例,但總局需要殺雞儆猴。”一位廣電人士透露。
其后兩個月中,形勢一度好轉。業內人士透露,在廣電總局與工信部協商的三網融合試點方案中,廣電甚至已經同意工信部獲得IPTV的播控權。但4月12日,工信部等7部委聯合下發的105號文再次觸動廣電底線。
105號文提出,到2011年,城市用戶接入能力平均達到8M以上,中國電信更提出,到2010年底,全國70%以上城鎮用戶實現12M帶寬。
與此同時,各地的IPTV業務也悄然生長,來勢兇猛。
廣電人士認為,由于8M帶寬就足以支持在線觀看高清電視,所以此次升級將令IPTV的質量短板不復存在。最重要的是,此時雙方仍在討論融合試點,廣電系統的雙向改造尚未完成,電信就已著手將帶寬建設時間表提前,并將IPTV推向全國,這是違背“游戲規則”的搶跑。
廣電方面對此無法忍受。4月16日,廣電總局再度出臺“封殺令”,發出《對電信企業擅自開展IP電視業務進行查處的通知》(41號文),稱“一些地方的電信企業未經廣電總局批準擅自開展IP電視業務,嚴重危害了國家網絡信息安全,影響了國務院關于三網融合工作的戰略部署和廣播電視事業的正常建設”,廣電方面同時表示,未經廣電總局批準擅自開展IP電視業務的地區,將依照規定予以查處并限期停止。
地方廣電“受傷”
廣電總局的兩度封殺并不能真正化解廣電與電信在IPTV上的矛盾。
“由于管理體系的混亂,目前要界定地方IPTV業務是否違規,并沒有嚴格的標準。”一位業內人士說。
據了解,要經營IPTV業務,理論上應“四證齊全”,即獲得廣電總局頒發的《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文化部頒發的《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以及工信部頒發的《ICP證》和《移動增值業務許可證》。
“雖然一共需要三個部委的4張牌照,但由于視頻內容掌握在廣電手中,所以廣電總局擁有最大的話語權。”業內人士表示。
由于廣電與電信之間的長期對抗,迄今為止,電信運營商還沒有獲得一張《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獲得該牌照的僅有上海文廣、央視國際、南方傳媒、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以及杭州華數、江蘇電視臺6家廣電企業及北京華夏安業科技有限公司。
所以,在實際操作中,業務合作成為最主要的方式:地方電信提供基礎網絡接入服務,內容則由擁有廣電牌照的合作伙伴提供和運營。
問題因此出現。運營商要運營IPTV業務,只能通過與有牌照的持有者合作“曲線落地”。但廣電系統一直是分級建設、分散管理,全國一共有數百家地方有線運營商,這意味著在更多的地區,電信的IPTV業務都會與當地有線電視業務形成競爭。
“運營商的IPTV收入,往往大頭都是分給了有牌照的廣電內容合作伙伴,但對本土廣電公司來說,他們看不到利益,只能看到傷害。”上述人士分析說,從全局來看,IPTV的發展沒有傷害廣電的利益。但就地方而言,IPTV是將原本屬于自己的用戶和收入拿給了電信公司和自己的同行。
此外,由于廣電已經推行臺網分離,電信運營商也可以向電視臺直接購買節目內容,這也對地方廣電形成威脅。
“比如廣西,廣西電信就是與上海文廣合作并分成。上海文廣擁有IPTV運營的‘全國性’牌照,所以很難定義為違規,但卻損傷了廣西廣電的利益。”一位運營商人士表示,目前各地廣電與IPTV業務的沖突基本上都是這一原因,“歸根到底,其實還是廣電內部沒擺平。”
令地方廣電最緊張的是,如果沒有IPTV,地方廣電網絡公司就形成了業務壟斷,除了用戶收視費外,衛星節目要在地方落地,一個省一年的衛星節目轉播收入能達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但在IPTV“攪局”后,市場將因壟斷的破除變得復雜。
“現在的情況是,IPTV是否違規,往往只在地方廣電的轉念之間。”業內人士說。
據行業媒體報道,在41號文發布后,IPTV業務獲得地方廣電認可的,只有云南、江蘇、上海、哈爾濱、沈陽、大連等省市,其余地區的IPTV都被當地廣電視為違規,其中甚至包括IPTV業務發展最快的廣東、福建等地。
變革嘗試
消息人士透露,在4月的沖突爆發后,國務院曾于5月牽頭,與廣電總局和工信部官員組成三方調研團,分兩路前往哈爾濱、上海和杭州等地調研,并最終達成肯定IPTV及跨區域跨部門合作的一致結論。
而在6月6日敲定的試點方案中,雖然受到限制,電信也獲準參與IPTV業務。
這意味著,繼續以封殺和對抗抵制IPTV的手段將逐漸淡出,如何協調各方利益將成為必須解決的難題:這也將是三網融合試點中的一個關鍵命題。
廣電一直試圖將全國網絡整合為一張大網,打造“第四運營商”。通過整合,地方廣電的利益矛盾最終將不復存在。但就目前而言,業內普遍認為,廣電的整合工作可能還需要較長時間。同時,即使完成名義上的整合,但在地方,利益的“割據”可能還將長期存在。
對此,一些地方廣電部門希望能對IPTV進行限制。業內人士透露,近期已有多家地方廣電上書廣電總局,希望對IPTV進行嚴格管控:IPTV不能包括廣播(直播)電視,點播內容須經審批,經營主體要明確,即牌照擁有者在各地的經營不能由電信運營商出面,從而避免IPTV與地方廣電的利益沖突。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更為積極的方式,是通過擴大廣電與運營商的合作,實現協同互補。
在此前備受肯定的“上海模式”中,中國電信與上海文廣集團進行戰略合作,上海文廣負責內容集成、管理、播控、用戶終端等環節,上海電信主要負責IPTV內容的傳輸、用戶計費、收費、市場推廣。
另一個合作范本“杭州模式”也受到關注。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各方資源都被有效整合,聯通負責網絡運營,廣電運營商華數則負責內容提供。
“無論上海模式還是杭州模式,地方政府都是兩大系統走向合作的重要推力。”分析人士表示,在未來的IPTV和三網融合過程中,地方政府有望成為平衡利益沖突、推進合作的主導力量,并有可能通過政策、稅收、物價、補貼等方式加以扶持。
此外,地方廣電通過結盟形成產業協作的模式,或許也將成為解決之道。
2010年3月17日,廣西、江西、陜西、河北等十家省級廣電運營商共同發起成立“廣電網絡友好網”,通過產品技術共享、網絡互聯互通等業務層面的深層次合作,組建解決各省網分割局面的區域性聯盟。
此后,5月31日,華數集團和安徽、新疆、河南、云南、江西、湖南、湖北、陜西、河北、吉林、天津、重慶、山西太原、福建廈門等10多家廣電網絡公司也齊聚安徽黃山,并籌備成立在內容共享、數據業務及增值業務平臺加強合作的“廣電聯合發展公司”。
“類似的結盟形式,使得有限的牌照資源將可以共享到更多的區域,這或許能成為降低IPTV與地方廣電利益沖突的重要辦法。”一位參與會議的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