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方支付機構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并非本行業內的競爭,而是電子支付渠道與傳統渠道的競爭,即與現金、支票、貨到付款等支付方式的競爭
第三方支付企業匯付天下5月24日公布,已于近日完成相關監管機構備案,獲準開展網上基金銷售支付結算服務。
這一處于“灰色”地帶的創新,繞開了有關金融產品代銷渠道的準入限制,成為第三方支付業務突圍的新嘗試。與匯付天下一樣,國內眾多參差不齊的網上第三方支付公司,也都在尋找自己的業務增長新模式,從而改變盈利模式單一的尷尬。
迄今,這個方興未艾的行業,依然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和庇護,這讓第三方支付企業的業務范疇、監管等都無章可循,行業發展面臨整體不確定性,而在行業規范出臺之前,做大業務既是一種發展的需要,也是一種“大而不能倒”的求生之策。
模式探究
第三方支付是指通過與商業銀行簽約,由第三方獨立機構提供的交易支持平臺。
不容樂觀的網上信用環境、各銀行網銀的各自為戰,為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了發展的可能,并促其日益繁榮。
從1999年3月國內首家第三方支付企業“首信易支付”開始運行,到依托淘寶的支付寶大行其道,第三方支付市場高速增長。從2005年開始,國內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額年增幅都在100%以上,至2009年已有30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業,交易額亦飛升到近6000億元。
目前,業內一般將第三方支付企業分為兩類,一是支付寶、財付通等,依托自有渠道如淘寶網等完成擴張和推廣;二是類似易寶支付、快錢等,屬于獨立第三方支付機構。
在與商業銀行的合作中,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主要工作,是將商業銀行與商家的支付接口連接起來,從而降低銀行挨家接入的高成本,并承接應用和服務層面的工作,這成為銀行愿意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因為第三方支付機構批量接入各商家,收費更優惠,也間接解決了各商業銀行對外支付接口不統一的技術問題。
自其誕生的第一天起,第三方支付企業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盈利模式:向接入商家收取手續費。這種固定的盈利模式是第三方支付平臺快速發展的基礎。至今手續費仍然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最主要的盈利模式。據了解,第三方支付機構向接入商家收取手續費,一般會按照支付金額的百分比收取,根據各個行業收取比例不等。
易寶支付副總裁余晨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以前業內向大企業客戶收取的手續費比例大致在1%,因為競爭等原因,目前的比例基本都在1%以下。具體方式是,如果手續費按1%收取,用戶通過支付平臺支付100元,支付平臺會向商家支付99元,留取1元作為支付的手續費。
作為支付交易的另一參與方,銀行也將在交易中獲取收益。支付公司所收取的1元手續費,由支付公司支付一定比例給銀行,二者分成比例一般為對半分。對支付公司來說,其最終留取的0.5元就是它的利潤。
業務突圍
正是因為盈利模式單一,第三方支付成為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并且不斷受到日新月異的新支付清算手段和系統更新的挑戰。
光大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李堅認為,央行網銀互聯互通的推出、通信技術的更新、營銷手段的多樣化等,都將改變未來電子支付市場的格局。
據央行2010年5月13日發布的《中國支付體系發展報告(2009)》,截至2009年末,全國已登記的從事網上支付、電子貨幣發行與清算、銀行卡及銀行票據跨行清算等各類型支付清算業務的特定非金融法人機構共計243家。這個數據并不包括未在央行登記備案及2010年進入的支付清算機構。
據易觀國際的統計數據,支付寶和財付通分別占52%和24.7%的網上第三方支付市場份額,市場份額排名前十名的企業總計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余數百家支付企業分享了剩余的市場。
但是,電子支付未來發展的最大挑戰還是與傳統渠道的競爭,即與現金、支票、貨到付款方式等的競爭。從國內總體支付額來看,電子支付占比非常小。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第三方支付與傳統支付手段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會呈現出齊頭并進的態勢。
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第三方支付企業業務發展的重點是積極爭搶傳統支付的訂單,而不是從同行競爭者手中奪取已有客戶。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曹紅輝博士認為,第三方支付機構首先“要分清楚(盈利模式單一)哪些是管制造成的,哪些是業務和技術層面造成的。僅僅靠手續費,就會與商業銀行的服務費沒有太大區別”。
目前,易寶支付等第三方網上支付已經開始著手盈利模式的轉型,增值服務將成為其主要盈利點。這些增值服務包括:幫助客戶管理資金,提供授信服務,做互動推廣等,這樣不僅解決了支付的問題,還會帶來新的訂單,做一站式服務。
匯付天下獲準開展網上基金銷售支付結算服務,即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業務突圍的典型。
一位銀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第三方支付應該與銀行進行更深入合作,找準差異化定位,為客戶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務。
但目前,這種合作正受到央行第二代支付清算系統帶來的挑戰。第三方支付機構完成業務,多通過網上銀行,未來如果實現商業銀行網銀的互聯互通、支付接口標準的統一,第三方支付組織承擔銀行與商戶間“溝通橋梁”的作用將被削弱。
如履薄冰
2005年制訂的《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至今仍然處在征求意見稿的狀態。作為典型支付清算組織的第三方支付企業,未來何去何從仍面臨不確定性。
《辦法》未能出臺,原因復雜多樣。曹紅輝告訴記者:“相關部門對這個問題存在分歧,主要出于防控風險的考慮。因為一旦通過,包括國內第三方支付組織和國外支付清算組織等相關支付組織就可申請許可,人民銀行擔心風險難以控制。”
但目前的無監管狀態,一方面讓行業的發展魚龍混雜,另一方面也讓希望穩步發展的企業感到命運未卜的壓力。
記者從第三方支付機構了解到,因沒有具體法規約束,目前開展第三方支付業務并無特別要求,這意味著第三方支付機構更多是自律監管,以及來自合作方銀行的被動監管。
這種法律地位認定的缺失,也讓第三方支付機構面臨種種業務準入的挑戰。
隨著央行第二代支付系統的加速推出,銀行網銀互聯將挑戰現有第三方支付的盈利空間,而其未來能否獲得支付清算的牌照,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