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見成果
5月24日,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拉開帷幕。《華爾街日報》26日稱,今年中美兩國在匯率及貿易等爭議性問題上達成了若干協議,凸顯兩國關系出現了朝向平等合作伙伴轉型的根本變化。報道稱,雖然中國在此次對話中幾乎沒有做出任何重大讓步,但中美雙方官員均對溝通成果表示了高度贊賞。
據報道稱,雖然中國沒有給出具體的時間表,但承諾要逐步推行人民幣匯率改革。此外,外國企業還擔心中國推動“自主創新”的努力是在變相搞貿易保護主義,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將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尋求解決這一問題。報道說,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表示,盡管中國的表態未能完全化解美方的擔憂,但是中國所做出的回應是一種進步,而且設立了若干推進此事解決的基本原則。
《紐約時報》25日載文稱,對在華美國投資者具有重要意義的兩個問題上,美國獲得了中國的讓步。首先,中國對不利于外國公司的自主創新原則進行了調整;其次,中國承諾修改政府采購原則。
日本《朝日新聞》25日關注了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的進展。報道稱,雖然中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只是重申了過去的基本立場,但美國政府還是要耐心等待中國拿出實際行動來。文章稱,中國堅持自主把握人民幣改革時機,并將最大限度地利用歐洲經濟走勢。文章援引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的話說,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歐洲的形勢可能會給中國外需的復蘇造成不利影響。
英國《金融時報》25日指出,中美通過平等對話解決問題的時機尚不成熟。該報還強調,對話的重點應放在調整美國政策,而非試圖改變中國政策上。
中國股市:全球股市風向標?
5月24日,《華爾街日報》網站援引《市場觀察》(MarketWatch)文章稱,上海A股指數或許可以作為美國股市的一個領先指標。有分析人士指出,自2009年夏末以來,中國A股市場看起來像是全球風險交易的重要領先指標。更有咨詢公司稱,他們自2007年起就觀察到了這一現象。當時上海股市先于道瓊斯指數下滑,并于2008年10月率先觸底,而道瓊斯指數直到2009年3月才觸底。
文章稱,把中國股市視為全球股市的一個領先指標,這種觀點是一種極大的飛躍。曾有觀點認為,中國股市是非理性的,與經濟幾乎毫不相關。但現在,人們開始認為,也許中國股市并非如此。很少有人會質疑中國龐大經濟的重要性,所以也不應該低估中國股市的重要性。
5月25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當日亞洲股市跌至10個月來最低點。《華爾街日報》則于27日報道稱,26日的道瓊斯工業指數收于9974.45點,自2010年2月8日以來首次報收于10000點以下。而“金磚四國”的股市也陷于熊市之中,新興市場指數較4月14日的高點下跌了20%,而中國上證綜合指數較2009年8月份的高點下跌了24%。
中國奢侈品消費未受危機影響
法新社5月26日報道稱,全球金融危機并沒有減少中國人對于奢侈品的渴望。據全球資訊公司畢馬威(KPMG)的調查顯示,金融危機對于中國人消費習慣的影響微乎其微。
調查覆蓋了15個城市的900名20-44歲之間的消費者,發現62%的受訪者在2009年至2010年間對貴重物品的花銷照舊,而這段時間金融危機的影響正在浮現。調查報告稱,“雖然經濟環境不佳,但受訪者還是忠于品牌,并沒有因此選擇知名度相對較小的品牌。”調查還顯示,與2008年相比,有更多人把“獎勵自己”和“放縱自己”作為購買奢侈品的理由。另外,用來“炫耀”也是關鍵原因之一。
希臘危機無礙中投投資
路透社5月27日報道說,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高西慶表示,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及其引發的歐元區市場波動問題,不會對中國海外投資造成太大影響。
報道稱,雖然對歐盟市場的短期波動很關注,但是作為長期金融投資者,中投公司更看重長期趨勢,因此短期波動不會對中投產生太大影響。
《華爾街日報》也于同日報道說,高西慶在巴黎舉行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論壇上表示,盡管希臘債務危機對歐元區造成了很大沖擊,但是中投公司將維持對歐洲的投資比例。高西慶補充說,從長期來看,中投應認真研究歐盟的政策、匯率問題以及監管問題是否能夠使歐洲維持其過去的經濟增長勢頭。
中國并購交易或創紀錄
5月25日,《華爾街日報》報道說,由于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以及中資公司積極尋求能源和制造業領域的工藝技術,2010年中國公司的并購交易可能將創下歷史紀錄。
報道援引湯森路透的數據稱,截至5月24日,2010年中國海外并購總額已達284億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58億美元。據稱,這是湯森路透自2000年起發布這一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
報道稱,中國的多數并購交易都涉及政府控股公司收購能源、電力和制造業企業。
希臘危機凸顯“三難”選擇
希臘危機生動詮釋了 “世界經濟在政治問題上面臨的三難選擇”: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民主國家間存在不可調和的沖突。
如果舍棄國家主權,經濟一體化可以通過國家間的政治聯盟實現與民主的結合。國家主權的損失可以通過民主政治的“國際化”來加以彌補。
而歐盟所面臨的困難在于,在類似的過程尚未完成之前,全球金融危機突然來襲,此時歐洲的政治一體化較之經濟一體化進程仍然遠遠落后。
因此,希臘既不能自動獲得歐洲緊急貸款人的援助,也不能在陷入衰退時從歐盟獲得來自“聯邦政府”的援助。而一旦市場認定希臘政府破產,希臘的銀行和公司也會像政府一樣喪失信譽。
對德國和法國而言,只需要信用評級企業認為希臘具備償付能力,他們就不能阻止希臘從歐洲央行間接貸款。如果希臘選擇了違約,他們也不能執行本國銀行對希臘借款人的索賠,或者扣押希臘所屬的財產。
這次危機揭示了全球化的政治條件究竟有多苛刻。危機表明,歐盟要么實現政治一體化,要么放慢經濟一體化的腳步。
(摘譯自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作者丹尼#8226;羅德里克,哈佛大學約翰#8226;肯尼迪政府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
中國需要創新型人才
盡管人們普遍認為,中國一直在培養一流的工程師,但事實是,中國的教育制度仍不足以培養可為全球企業效勞的學子。中國大多數尖子生前往美國繼續接受研究生教育,因為他們很難在國內獲得所需要的培訓。盡管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已經從10年前每年100萬人增加到了現在的600萬人,但外國在華企業的最大擔憂之一就是招聘不到可勝任工作、具有才智和技能的中國員工。
中國需要實行一種涉及更多學科、大學文科式的教育制度,允許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選擇自己的專業并嘗試不同的課程。中國要真正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就需要在向外部世界展示自己形象方面作出努力。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需要改革自己的教育制度,以提高國內員工的能力。在從制造業基地向研發中心和以服務業為基礎的經濟體轉變時,建立一支真正具有創新精神的勞動力隊伍必不可少。
(摘譯自美國《商業周刊》網絡版,作者肖恩#8226;賴因,中國市場研究集團總裁)
德國:中國變得更重要
在危機中,中國對德國變得越來越重要。德國商會駐上海的負責人貝恩德#8226;賴特邁爾表示,“中國業務令許多在其他國家陷入困境的德國企業得以維持經營”。
賴特邁爾稱,危機爆發前,德國機械制造商在華銷量不到其全球總銷量的10%,今天該比例為30%到40%。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亞洲伙伴,而德國對中國則是最重要的歐洲國家。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統計,德國對華出口2009年增長7%,達365億歐元。而2009年德國出口總體下降了近18%。
據中國財政部的數據,2009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約為12.3億美元,比2008年增加36%。賴特邁爾稱,中國有約5300家德資企業,其中半數落戶上海及其周邊地區。上海正與巴西的圣保羅爭奪德國企業最重要海外據點的地位。
(摘譯自德國《法蘭克福匯報》)
中國主導中日韓“自貿”談判
5月23日,中日韓三國經貿部長會議在韓國首爾舉行,三方約定三國投資協定于2010年夏天達成實質性一致。
2003年,中日韓三國啟動了有關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民間共同研究,當時中國態度積極,而日韓持慎重態度。但如今,日本正努力勸說中國加入自由貿易協定。日方談判人員說:“中國從日本零關稅進口零件,有利于提高中國產品競爭力。”
國內市場狹小的韓國也對三國自由貿易協定持積極態度,而且明顯更重視中國。而在今年4月,韓國總統李明博指出,要求探討與中國締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問題,顯示出優先重視中國的姿態。
中國對包括技術轉移在內的經濟合作持積極態度,但是對多從日韓進口的機械零件等產品的關稅下調問題持慎重態度。有關人士指出:“中國國內市場巨大,在談判中毫無讓步之意。”
(摘譯自日本《讀賣新聞》,作者植竹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