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盡快將《集體談判法》提上立法議程,規范集體談判的內容、程序、形式和違約責任,
這樣,集體談判機制才能真正建立并切實發揮作用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勞資矛盾凸現,群體性事件頻發,勞資沖突增多,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造成勞資沖突的原因很多,但根本的是勞資之間利益關系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工人收入低,勞動時間長,工作條件差,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工人缺乏話語權,有意見無處提,訴求渠道不暢通;缺乏科學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勞資矛盾長期積累,無法及時有序化解。
集體談判是預防和化解勞資沖突的必然選擇。
所謂集體談判,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平等協商”(中國法律用語),是指工會組織作為職工代表與企業在雙方地位平等基礎上,就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進行談判,并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集體合同的行為。
市場經濟國家的實踐證明,通過集體談判完全可以將勞資矛盾控制在理性、有序協商解決的范疇之中。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實施,標志著我國集體談判制度正式建立。16年來,我國借鑒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集體談判的做法,結合我國的實際,在實踐中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
但是,作為一項預防和化解勞資沖突的重要制度安排,現有集體談判制度還不健全不完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現行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工會組織有代表勞動者進行集體談判的權利,但卻沒有明確規定企業方如果不進行集體談判所應當承擔的責任。這就使得工會組織缺少同企業抗衡的手段,特別是在集體談判進行不下去的時候,工會組織往往捉襟見肘。
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進一步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圍繞確保勞資雙方順利行使集體談判權做出相應制度性規定。比如,應盡快將《集體談判法》提上立法議程,規范集體談判的內容、程序、形式和違約責任,這樣,集體談判機制才能真正建立并切實發揮作用。
政府除推動勞動關系雙方盡快建立集體談判機制外,在勞動關系雙方集體談判過程中,還應發揮協調、溝通和指導作用。
一方面,應根據不同經濟、社會條件制定不同方針、政策,為勞資之間開展集體談判創造條件,促進勞資雙方自行談判與對話,并對集體談判進行監督;另一方面,應根據勞動力市場情況,定期公布行業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從而指導不同行業企業以市場指導價為基礎,通過集體談判來確定職工工資水平。
在推動建立集體談判機制過程中,雇主組織作為企業方代表,負有引導、組織和代表企業開展集體談判的職責。應當在縣區、鄉鎮、街道、工業園區等行業特征明顯的地區積極培育具有長期穩定性和廣泛代表性的行業性雇主組織,推進行業性雇主組織的制度建設和規范運作,使管理和決策民主化,以利于在行業層面有效開展集體談判并對協議執行進行監督約束。
目前,中國城市以下的大多數地方還沒有建立起產業工會組織,行業集體談判因缺少行業工會組織而無法進行。針對這一問題,應面向社會招聘職業化工會干部,直接選派到鄉鎮街道工會、非公有制企業工會或區域性、行業性非公有制企業聯合工會工作,經民主選舉后擔任不端“老板飯碗”的工會主席,以此解決工會集體談判的“硬度”不夠的問題。
同時,還應在中小型非公有制企業比較集中的鄉鎮、街道、工業園區,加大行業性工會聯合會組建力度,探索在縣區一級建立行業工會,建立健全行業工會工作制度和運行機制。建立專業集體談判指導員隊伍,加強培訓,提高工會代表的協商能力,解決工會“不善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