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關于如何做大做強中國評級業的意見分歧嚴重的時候,業內呼吁更為理性的思考
作為即將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15個調研課題之一,評級行業的規范發展被高度重視,并由央行牽頭的課題小組展開調研。
5月上旬,國務院高層專門召開會議,聽取了規范發展信用評級機構調研小組在近期調研的情況。
由人民銀行、財政部、發改委、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相關人士參加的調研小組已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召開了多次調研會議,記者獲悉的一份參會人員名單上,各大評級機構高層悉數在列。
一位與會人士對《財經國家周刊》表示,會議就評級業目前發展的現狀、問題,對評級監管的建議等,進行了深入討論。多位參與央行課題小組調研的評級行業人士表示,監管層希望能大力推動本土信用評級機構發展,完善立法,明確監管主體。
外資入股爭議
“外資入股評級機構是討論的焦點?!币晃粎⒓舆^央行調研的人士透露,有人從主權、國家安全的角度,對外資入股評級機構提出了質疑。爭議主要涉及評級業如何對外開放、開放的目的以及外資應在中國評級公司參股多大份額等問題。
目前,中國約有5家全國性的信用評級機構,分別是中誠信國際、大公國際、聯合資信、新世紀以及上海遠東(受“福禧CP01”短期融資券評級失誤影響,上海遠東基本退出了債券評級市場)。
其中,除大公國際外,另外4家信用評級公司均有外資信用評級公司參股,或與外資信用公司簽署技術服務協議。2006年4月,穆迪收購中誠信國際49%的股份;2008年5月,惠譽宣布完成聯合資信49%的股權收購;2008年8月6日,標普與新世紀簽署技術服務協議,雙方的合作領域包括培訓、加強聯合研究項目的合作以及分享信用評級技術。標普、穆迪和惠譽評級是美國評級行業的三大巨頭。
記者獲得的鵬元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的一份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評級市場中,穆迪參股的中誠信國際和惠譽參股的聯合資信市場占有率位處前兩名,按期數計算,二者累計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64.37%和79.55%;按規模計算,二者累計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72.20%和78.09%。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吳晶妹認為,中國債券融資評級市場,基本被外資參股的評級機構所壟斷。
對此觀點,業內意見不一。某評級公司高管認為,在全國性的評級機構中,僅有中誠信和聯合資信是合資企業。從股權上看,不能簡單得出中國評級業已經被外資控制的結論。在中國評級業發展初期,評級業的成長壯大需要向西方成熟市場學習。當初采取外資參股策略,目的就是為了學習外資的先進評級技術、評級理念和管理經驗等,經過幾年的摸索和學習,本土評級機構取得了較大進步。這種合作,在初期得到了監管部門的首肯。
中誠信信用評級公司董事長毛振華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采訪時說,關于中外合資的評級機構,外資股份的占比究竟多少合適,監管層目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他建議監管層在比例上有個明確的說法。
多頭監管
“婆婆多,廟多,會也多。”是一位多次參加課題小組調研的業內人士對其行業監管的描述?!敖裉炷潮O管部門組織開會,另一家監管機構聽說之后,明天又組織開會,討論同樣的話題,卻是相反的結論?!彼X得最困擾的問題在于,各個監管部門對業務發展的思路不統一。
由于不同類別的債券由不同部門監管,使得不同類別的債券評級業務的監管也分屬于不同部門。具體是:公司債券評級業務由證監會監管;企業債券評級業務由發改委監管;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金融債券和資產支持證券等銀行間債券市場評級業務由人民銀行監管。
在監管理念和模式方面,三大監管部門也有所不同。證監會主要以行政監管為主,行業自律和機構自我約束為輔;人民銀行則偏重于行政監管和結果監管,監管環節相對較多;發改委偏重于法律監管和市場監管,對評級機構的自身經營活動干預較少。
中國現代國家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中心主任江涌認為,多頭監管實際上等于沒有監管,七八家部委都在進行監管,并沒有真正培育評級市場。
“債券市場不統一,評級公司的監管問題難得有效解決?!币晃婚L期關注金融改革的專家指出,信用評級行業的壯大與債券市場的發展一脈相承。人民銀行和證監會對于信用評級行業的雙重監管,源頭在于債券市場的割裂。人民銀行管理銀行間債券市場,證監會管理交易所債券市場,兩個市場至今未能統一互聯。
意見分歧
如何規范發展評級機構、如何對外開放,業內意見仍存較大分歧。
“評級市場壟斷程度過高不僅不利于行業發展,而且還會加劇金融市場風險。”吳晶妹說,從美國經驗來看,標普、穆迪和惠譽長期在評級市場中的高度壟斷地位,導致了其話語權的空前強化,從而導致投資者在投資決策時過于依賴標普、穆迪和惠譽的評級結果。
以何種方式支持中國評級機構發展,這是擺在課題小組面前的一道難題。
江涌建議,未來評級業發展的思路,應統一監管,同時遏制外資評級機構擴張勢頭。金融決策層應該首先大力整頓評級公司,國內市場留存3~5家評級公司。同時要求發債企業都使用“雙評級”。
“雙評級”制度廣為國外評級業所采用,即對同一發行主體由國內具有相應業務資格的兩家評級機構進行評級,并同時發布評級報告和結果,這樣更有利于揭示信用風險?!半p評級”制度的采用將對信用評級機構形成有效制約,減少“尋租”的可能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評級市場容量和規模。
對于本土品牌評級公司的發展,業內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是由政府主導,國有資產參與其中,發起設立新的信用評級機構;另一種是對于已有的信用評級機構,由國有資本參股。
但持反對意見的某信用評級公司負責人認為,揭示風險和定價是評級最根本的兩大功能,評級公司其實扮演的就是獨立第三方的角色,解決的是投資者和發債主體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評級公司作為獨立的第三方與二者均沒有利益沖突,由它來收集、分析發債主體的信息,然后通過報告的形式提供給投資者參考,投資者根據風險的高低進行合理的定價。
目前行業人士呼吁大力發展本土的評級公司,但是對本土的定義還很模糊,“合資公司難道不是本土公司?”他說,“關鍵在于評級公司的公信力,本土評級公司能否被認可,還需要靠自身的實力來說話,還需要接受市場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