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短期理財產品豐富多彩,收益各不同,購買應從多方面考慮。即使是同類產品,細節的不同也會影響資金的收益水平和流動性,選擇短期理財品有六看。
看產品結構
選擇短期理財產品最重要的不是看產品說明書上的收益率,用大字標注的收益率往往是預期收益率,也就是在特定條件下才可能實現的收益率,實際收益并不一定與其相同。決定理財產品收益和風險的,是這款產品的投資方向,也就是這個產品的結構。
不同投資結構的理財產品所承擔的風險有很大不同。投資銀行存款、國債、金融債這些產品的違約風險不大。這類理財產品主要承擔利率變動的風險,如果在短時期內市場產生比較大的利率波動,這些產品的收益就會有影響。主要投資企業債、公司債、信用債或企業信托融資項目,所承擔的風險相對要大。這些債券的發行主體因自身原因,如發債或融資的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它發行的債券或信托項目可能導致不能如期兌付本金及收益,從而引起這類產品的收益和本金安全。
在目前銀行銷售的短期理財產品中,國債、金融債、企業債和信貸資產項目等作為一個投資組合是混合在一起的。要鑒別這個理財產品的風險,主要看這款產品中各自所占的比例。銀行存款、國債、金融債的比例越高,風險就越低,收益也就越小,企業債券、信用債券和信貸資產比例越高,風險就越大,收益也越大。
看實際期限
現在許多短期理財產品都有一定的申購贖回期,購買的理財產品本身期限較短,對申購贖回期就要特別關注。3天、7天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多一天的申購贖回期就意味著實際收益就少了一天。
如某銀行的理財產品協議有以下條款:“本理財產品到期日后2個銀行工作日內向投資者一次性支付到期資金,遇非銀行工作日時順延。”假如買的是期限為7天的產品,本周四到期,按銀行的協議規定,銀行應在周五或周六支付收益。但周六日不是銀行工作日,銀行在下周一支付收益也不構成違約。對投資者而言,周四當日拿到收益,投資期為7天,下周一拿到收益,投資期則變為10天。從周四到下周一,銀行不會為這段清算期的資金支付收益。
看收益實現的可能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實現可能性按投資方向劃分,投資債券市場、信貸資產類市場的理財產品,只要債券、信貸資產的發行主體自身不發生大的變化,到期獲取預期收益的概率較大。對于以股價、利率、匯率、金價、糧價等掛鉤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其收益往往和投資標的的價格變動趨勢是否和預期一致有關,獲取預期收益的概率相對就比較小。
看是否保本
目前短期理財產品在保本條款上分全額保本(100%保證本金)、部分保本(如保證95%的本金)。在實際投資過程中,不能被保本條款迷惑了眼睛。所謂保本條款,其實是銀行對理財產品采取了一定的風險管理措施,如提供一定程度的擔保或在投資過程中設立了保本墊。但保本條款的設立是以降低收益為代價,如某銀行提供的兩款投資期限均為63天的短期產品,兩者的投資結構、投資期限、投資團隊均相同,一款為保本型的,收益為2.05%,另一款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收益為2.35%,而這款產品主要投資國債和金融債,違約風險非常小,這時投資保本型產品就未必劃算。
看費用幾何
銀行作為短期產品的提供者,是為獲取一定的中間業務收入為目的。挑選一款好的理財產品,還要看費用是否合理。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費用有認申購、贖回費、投資管理費、銀行托管費及浮動業績報酬。
如某銀行的費用條款規定:認申購費、贖回費、浮動業績報酬為O(認購申購贖回無需付費、投資收益銀行不分成);銀行托管費0.05%;投資管理費:若產品到期實現的收益小于或等于預期最高年化收益與托管費之和,投資管理費為0;若產品到期實現的收益超出了預期最高年化收益與托管費之和,超出部分將全部作為銀行的投資管理費。投資管理費=理財資金×(理財資金投資收益率-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0-0.05%)×實際理財天數/365天
假如這是1年期的產品,說明書的注明預期年化收益率為2.95%,這個產品經過銀行的投資運作,獲取了3.5%的收益,投資者獲得的收益是2,95%,托管銀行獲得的收益是0.05%,銀行獲得投資管理費是3.5%-2.95%-0.05%=0.5%。
看銀行免責條款
為了規避一些無法預料的風險,銀行在理財產品的協議上,會注明免責條款。在這種情形下,銀行不承擔責任。如某銀行在理財協議中有如下條款:不可抗力風險指由于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現,將嚴重影響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可能影響理財計劃的受理、投資、償還等正常進行,甚至導致本理財計劃收益降低乃至本金損失。對于由不可抗力風險所導致的任何損失,由投資者自行承擔,銀行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對于免責條款的約定,投資者要抱著客觀的角度去理解。銀行作為金融企業,它只能在能承擔的能力范圍內提供金融服務,如果出現政治動蕩、戰爭或大的自然災害,銀行也會喪失其服務能力,從而不能保證協議的履行。銀行理財條款中出現免責條款是可以理解的。當然,在理財產品協議中銀行濫用免責條款而逃避自身應負的責任,不管是銀行還是理財產品都不值得信任,盡量避免投資這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