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業內人士透露,素有領跑國-內壽險行業萬能險領跑者和風向標之稱的平安人壽總公司于2010年11月8日在全國范圍內停售旗下主力險種“智盈人生”萬能險,這是繼6月中國平安停售一款專門針對少兒的中高端萬能險產品——平安世紀贏家少兒萬能險之后在萬能險產品銷售上的又一重大舉措。平安停售個險渠道“智盈人生”萬能險之后,將僅剩“金玉滿堂”這一款銀保渠道的萬能險單兵作戰。退市傳言一出,萬能險未來命運又成為壽險市場關注的焦點。
萬能險為何出現退市潮?
不可否認,目前國內保險市場仍處于賣方市場,保險公司主推什么產品,消費者便只能選擇什么產品。曾經為保險公司立下汗馬功勞的新型投資型萬能險為何被各家保險機構遺棄呢?
筆者以為,原因與即將實施的新版會計準則有很大關系。按照相關規定,投連險和萬能險的合同會拆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風險保障保費,稱為“確認保費”或“保費收入”,其他保費則分拆進“保費存款”,即投資部分的保費不計入保費收入而計人存款負債。也就是說,新會計準則下,分紅險基本上百分之百算作保費,而萬能險和投連險只有極少的一部分計入保費,保費計算方式上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壽險公司的保費收入進而關系到市場份額的變化。
舉例來說,按照新會計準則計算,2009年中國人壽規模保費(保費收入+保費存款及其他)2950億元,分拆后壽險保費收入2760億元,下降6.5%;中國平安壽險規模保費1345億元,分拆后壽險保費收入734億元,下降45%;中國太保壽險規模保費676億元,壽險保費收入620億元,下降8.2%。從市場份額看,中國平安在壽險市場份額出現大幅下降,從16%下降至11%,中國人壽受惠新準則,市場占比從36%上升至40%,換言之,在新會計準則實施之后,在前幾年萬能險銷售占比較高的平安等壽險市場占比將會處于被動地位。
可見,萬能險之所以會被各家壽險公司冷落,退市潮涌動,并非市場的自然選擇,而是在政策影響下的公司主導行為。換言之,新版會計準則的實施,各家壽險公司基于自身市場份額等因素的考慮,為了市場份額的一種競爭策略而已。保費收入的計算方式變了,并不影響公司利潤等指標,更不牽涉客戶利益。
加息之后萬能險有投資價值嗎?
萬能險投資方向通常偏重于短期貨幣市場工具、銀行間拆借市場、國債、企業債、大額存單等。
保險公司的銀行存款類投資通常采取“大額協議存款”的形式,期限經常是61個月(即5年多1個月),這類存款的利率一般不低于央行規定的5年定期存款利率,并經常在此基礎上上浮。也就是說,央行10月20日加息后,大額協議存款利率也將同步至少上升60個基點。
很多公司將大額協議存款確定為浮息,即實際利率隨央行利率的調整而自動同步調整,也就帶來了很多保險公司手中已有的大額協議存款也將因加息而提高利率。但作為保險資金重要投資渠道的債券投資,利率長期處于歷史較低水平,導致債券收益率不理想,使手握大量長期資金的保險公司面臨較大資產配置壓力。
從中長期來看,壽險公司80%以上的資產投資于固定收益類產品,而2010年中長期債券收益率隨著貨幣政策的調整,特別是加息通道的打開,萬能險重拾升勢已是不爭事實。同時,保單資金成本提升的速度在升息周期初期將落后于債券收益率上升水平。基于以上分析來看,加息對壽險公司構成利好。
可見,萬能險在具有保障功能前提下,還可享受高于銀行利率的收益。萬能險與銀行利率聯動性較緊密,作為一款息漲隨漲又具有保底收益的理財產品,隨著加息通道的打開,萬能險有可能重獲青睞。筆者以為,喜好穩健性和具有長期投資需求者不妨配置一定比例的萬能險,作為保值和抵御通脹的金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