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小在劇場摸爬滾打,在戲劇氛圍中熏陶長大的的傅若巖不僅具備過人的戲劇鑒賞力,還擁有出色的商業頭腦。從裝拆舞臺、找排練場、自己排戲至擔任制作人,在戲劇圈中他一路“折騰”,如魚得水,打造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逐步樹立起哲騰文化的品牌。
最年輕的戲劇制片人
在京城的小劇場話劇領域,哲騰文化知名度很高,公司每年都會出品若干部頗受歡迎的小劇場話劇,而這些話劇的制片人、出品人則是一位80后的年輕人——傅若巖。
受父親影響,傅若巖與戲劇結緣很早,年幼的他就開始在劇場玩耍,從不經意間開始,一路下來幾乎將劇場所有的演出看了個遍。也許正是這種耳濡目染,將他對戲劇的熱愛植入血脈。高二時傅若巖便確立了目標要考取中戲。
大學畢業后來他先后在北京兒藝和橙天娛樂從事舞臺部制作人,經過幾年的洗禮,成為制片人的基本素質已經具備,傅若巖建立了他的哲騰文化。兩年多的時間里,公司發展迅速,推出了多部受到肯定的作品,其中包括中國第一部真正的形體戲劇的《達人未愛狂想曲》,《東游記》、《未完待續》等。在今年市場欠佳的情況下,他依然推出風格迥異但各具看點的三部佳作《搜神記》、《我愛你》、《隱婚男女》。
現在的哲騰文化已經步入了良性的發展階段,如何用有限的資金更好地周轉,如何把公司的雪球滾大,是傅若巖現在的課題。他開始嘗試融合更多的資源,更好地與商業元素結合,今年推出的新劇《我愛你》就是首次與《男人裝》雜志合作,希望運用對方在宣傳上的優勢不僅推廣話劇本身,還能為公司融合到更多的媒介資源。
“雜草叢生”是小劇場話劇現狀
對于目前小劇場話劇的現狀,傅若巖用了一句很形象的比喻,“春風吹過,雜草叢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從2008年開始,小劇場話劇持續升溫,去年更是達到了頂盛。所以從今年開始,各種資金開始涌入,小劇場和話劇作品也如“雜草”般瘋長起來。原來一年也就30部戲左右,而現在卻達到了100部,這樣的后果就是:首先是戲劇質量參差不齊,市場被分,資源(劇場)被占用;其次,對觀眾而言,看話劇屬于提前消費,看前難以真正了解它的優劣,碰上好劇的觀眾以后還會繼續觀看,而選擇了爛戲的人,就會心存戒心,也許不會再輕易進入劇場;還有就是劇場多,票難賣。諸多原因導致今年市場下滑嚴重,市場被擾亂。
面對這樣的市場窘境,傅若巖表示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經之路,經過洗牌,留下的是真正有水準、有品質的戲劇團隊。
頗具商業意識的傅若巖和他的團隊今年開始轉戰上海,“我們希望先占領一部分上海市場,避開北京紛雜的市場環境。目前看形勢還不錯,在上海已經演出了150多場,遠遠高于北京的50多場。此外,上海的市場比較規范,很多觀眾愿意進劇場觀看戲劇。”
關于北京和上海兩地是否存在文化差異,轉戰上海后是否遇到很大的困難?小傅的回答是肯定的,“兩地的確存在文化差異,上海觀眾更喜歡看經典名著或懸疑類作品,與北京觀眾不同,他們把戲劇當作一種仰視文化,認為觀賞戲劇是提高自身素質的表現。而北京觀眾則是把小劇場話劇當作是生活的消遣,減壓話劇在北京最受歡迎。此外,我們還會考慮到地域的局限性,比如在北京比較受歡迎的東北風格的作品,就不適合在上海演出。就困難而言,最主要的是人員成本高,因為團隊中的大部分人員都要前往,為此我們也采取了和當地一些公司合作的模式來解決。”
盡管目前市場狀況不佳,但傅若巖對未來依舊充滿信心,“在戲劇領域,還是要靠高質量的作品立足,我們擁有一批優秀的創作團隊,與話劇第六代導演中堅力量都有很好的合作,所以我們是能堅持到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