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上市公司的股東、實際控制人、高管之所以熱衷于重組,就是希望利用重組進行內幕交易,黃光裕兄弟、中山市市長李啟紅無不是作為重組內幕信息的知情人通過內幕交易獲取巨額利益
吉林制藥三年五次重組,均以失敗告終,由此被“譽為”“最能忽悠的上市公司”和“A股毒藥”。探究吉林制藥何以重組失敗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如果將其“屢敗屢戰”、“堅定不移”走重組之路的動機和制度環境作為一個案例進行剖析,則有利于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中國證券市場的市場環境以及重組制度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從而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
中國股市有一道別致的風景:那就是無論ST公司還是*ST公司的股票價格都“異常堅挺”,這似乎有違證券投資的基本常識。按照常理,只有那些經營業績和發展前景良好的公司才會受到投資者的青睞,而ST或*ST公司不但經營業績不佳,還面臨著退市風險,按理說投資者避之唯恐不及,豈有趨之若鶩之理?但是現實的情況恰恰相反。在2011年的愚人節這天,*ST化工、*ST九發、*ST中源等16只個股漲停,*ST明科等25只個股漲幅均在4%以上,板塊均漲幅達2.11%,可謂怪誕之極。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緣于對重組題材的狂熱追捧。“烏雞變鳳凰”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已經不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而成為令人心馳神往的現實追求。因為一旦重組成功,上市公司就能夠脫胎換骨,實現“咸魚翻身、烏雞變鳳凰”的夢想;而那些無法通過IPO實現上市的公司,也通過借殼實現了上市的愿望;券商等中介機構賺得盆滿缽滿;公司的股票隨著重組公告的發布不斷地漲停,投資者隨著股票的飛漲而心花怒放。真可謂皆大歡喜。在此種情況下,有哪家上市公司被ST了,豈不成了“香餑餑”?
對5bMacDJnociu4q2JWtoJfA==ST板塊如此狂熱的追捧,本質上是在逐臭,其消極影響不容忽視。第一,它使證券市場喪失了優勝劣汰、價值發現、資源配置的功能。資本市場的作用之一就是把那些管理落后、業績和發展前景不佳的公司淘汰出去,把優秀的公司挖掘出來,實現資本市場價值發現、優勝劣汰、資源配置的功能。但是,如果那些經營業績和發展前景不佳的公司非但沒有遭到拋棄反而大受追捧,資本市場的這一功能就無法實現。第二,加劇了證券市場的投機。豪賭重組題材,實際上是一種投機行為,這是導致ST板塊的股票價格高企的根本原因。而如果投機之風盛行,證券市場就不再是一個投資的場所而淪落為投機者的樂園。第三,使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形同虛設。據統計,20年來,滬深兩市,僅有44家上市公司退市。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重組之風盛行不能不說是原因之一。在整個市場都熱衷于重組的情況下,殼資源自然就成了“稀缺資源”,保殼也就成了當務之急。目前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由于虧損原因退市的,因此有些企業通過獲得政府補貼或豁免債務的方式實現盈利,以期保住珍貴的殼資源。第四,助長內幕交易。某些上市公司的股東、實際控制人、高管之所以熱衷于重組,就是希望利用重組進行內幕交易,黃光裕兄弟、中山市市長李啟紅無不是作為重組內幕信息的知情人通過內幕交易獲取巨額利益。第五,縱容了碩鼠。上市公司的股東、實際控制人、高管利用掌控上市公司之便利謀取私利,是造成上市公司經營管理不善、破產倒閉的重要原因。而上市公司一旦被借殼,這些貪腐行為將會隨著資產剝離而被掩蓋,投資者也就放棄了對以前經營行為的關注,這些碩鼠就會逃避法律的追究。第六,不利于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教育。
由此,對借殼上市這種重組行為,應當采取這樣的審核標準:對上市公司要按照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進行審核,對重組方要按照IPO的標準進行審查。因為借殼上市表面看起來是上市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行為,上市公司這一法律主體沒有發生變化,但是由于其股東、實際控制人、經營管理團隊、資產和經營方向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實際上是重組方這家新的公司上市,這就要對重組方的主體資格、獨立性、規范運行、財務會計等方面進行審核,以確保上市公司的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規范上市公司的重組行為,建立起真正的退市制度。唯其如此,逐臭行為才能被杜絕,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才能夠建立起來。
(作者系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