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薦人的不盡責損失的是眾多投資者的利益,這顯然與設立保薦機制以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初衷背道而馳
在綠大地2007年的上市保薦書中,來自聯合證券的兩位保薦人信誓旦旦地承諾:有充分理由確信發行人的申請文件和公開發行募集文件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保薦代表人已勤勉盡責,對發行人申請文件進行了盡職調查、審慎調查。2010年,這兩位保薦代表人因對綠大地持續督導不力而遭到深交所的通報批評,然而之后卻并未對相關保薦機構問責。此種事件無獨有偶,如ST方源的違約股改說明書也是在保薦人平安證券簽字放行的情況下最終成為流通股。保薦人的不盡責損失的是眾多投資者的利益,這顯然與設立保薦機制以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初衷背道而馳,那么保薦人對企業的監督不力是其自身利益偏好心理作祟,還是監管機制漏洞太多呢?
首先需要了解保薦人在實際IPO中的作用。保薦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參與盡職調查。一般而言,保薦人會進行包括財務、業務和法律在內的全面盡職調查。保薦人往往依據書面材料與企業經營狀況與企業管理層以及負責業務、財務和法律相關的職員進行面談。不難看出,此種類型調查是建立在個人信用基礎上的,即經理人與專業人士的個人誠信成為左右調查結果的重要因素。此外,企業為實現IPO,不惜一切代價在此過程中對保薦機構及保薦代表人給予利益誘惑,如擔任綠大地保薦人的聯合證券在IPO成功后收取了1200萬元的高額承銷及保薦費用。
筆者認為,在此種機制下,保薦人只需簽字即可獲得百萬元的酬勞,只走形式不做實事的監管機制更加劇了對保薦人的利益輸送。要從根本上杜絕此類問題,必須明確企業與保薦人雙方在盡職調查中的勤勉盡責義務,建立盡職調查雙方的問核績效考查機制,明晰企業與保薦人各自的考核目標與不盡責情況下的處置辦法。
其次是相關法律的監管約束機制作用有限。依照中國證監會《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規定,保薦機構的職責包括:從最早對擬上市公司進行輔導、盡職推薦發行人證券上市,到上市后持續督導,乃至上市后該公司增發股票、配股、發行債券等所有重大活動,都需要保薦人發表獨立意見。依照該管理辦法,保薦機構、保薦代表人等違反規定,未誠實守信、未勤勉盡責地履行相關義務的,中國證監會將責令其改正,并對其采取監管談話、重點關注、責令進行業務學習、出具警示函、責令公開說明、認定為不適當人選等監管措施;依法應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罰;情節嚴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盡管中國證監會的相關規定權責分明,但實際上受到處罰的保薦代表人卻很少,處罰也多以暫停保薦人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