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眾多熱衷于海外投資的國企來說,有些投資注定是要失敗的,成功反而是小概率事件
除了對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比如兩房債券)的投資外,中國企業最近幾年投資于海外股權以及工程合同承包都有快速增長,也有很多投資項目陷入麻煩。統計單件投資金額不低于1億美元的項目可以發現,過去五年間,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額3095億美元,其中陷入麻煩的投資額逾1200億美元,占比近40%。
在2006—2010年五年期間,能源和電力行業一直是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重點,占海外股權投資近50%的比重。其他股權投資方面,金屬行業緊隨其后,吸引了608億美元的投資;接下來是金融與房地產行業,投資額近40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交通行業的股權投資額看似較少,只有大約73億美元,但如果加上工程建筑承包額350億美元,則該行業海外累積投資額高達423億美元,這其中包含中鐵建設公司在利比亞42.4億美元的鐵路建設項目。
統計也顯示,中國企業有大量的海外投資遇到麻煩,主要是在后期階段被當地監管機構否決,該類型投資合計金額高達1222億美元,超過已投資股權項目金額的一半。其中的原因值得企業界警醒。
投資還是投機?
中國有的海外投資即使能夠完成交易,最后還是會導致虧損,原因之一是缺乏投資領域的專業知識,比如中投對黑石的投資。 2007年5月份,中投公司斥資30億美元,以每股29.605美元收購美國黑石公司不到10%的股份。請注意一個細節,這些投資是沒有投票權的,也就是說中投公司沒有權利在黑石公司的董事會上安排自己的人,更無法對管理層有什么約束力。結果,黑石上市后股價急轉直下,截至2008年8月14日跌幅超過40%,中投公司賬面虧損達十億美元以上。
在公司金融領域有所謂的“Winner’s Curse”這一說法,也就是說中小散戶申購首次上市公司的股票,如果幸運買到了,但最后可能會股價大跌;如果很不幸沒有買到,但最后股價竟然大漲。主要的原因是,機構投資者比中小散戶對公司的了解更多,會知道很多內幕信息。如果公司基本面比較好,機構投資者就會以巨量資金申購,中小散戶反而機會較少;如果公司基本面比較差,中小散戶申購成功的機會就比較大。當然,不是隨便一個什么公司就能成為“機構投資者”,你要能和公司管理層搭上關系,最好和董事會也有關系,這樣才有“內幕消息”,才可能在IPO過程中獲利。在黑石的投資中,中投僅認識黑石中國區的主席、前香港財長梁錦松,對更高的管理層沒聽說有什么關系,更別說董事會層面了。也就是說,中投充其量就是一個大散戶而已。
另外,中投很喜歡IPO股份申購這種投資方式,并希望能夠成為有點分量的大股東。希望是一回事,實際上能不能成功是另外一回事。一方面,人家不會給你大額股權,比如外國投資超過10%的股份美國監管當局會進行干預,否決的可能性很大;另一方面,即使是低于10%,因為沒有投票權,還是成不了“有分量”的大股東。從公司金融理論和實證經驗來看,這種投資方式類似于賭博,盈利反而是小概率事件了。
非技術性的受挫
還有的投資甚至在交易階段就失敗了,這就是非技術性問題了,比如2009年中鋁對資源巨頭力拓的投資。從資金來源、收購方式,以及并購后的管理三方面來看,這是一筆不錯的投資。中鋁對力拓的投資高達195億美元,包括72億美元的可轉債和123億美元的股權投資。轉債的票面利率為9%,這意味著中鋁每年的財務收益可達6.48億美元。不過中鋁195億美元的融資也需要支出資本成本,如果按照2009年1月美國國債的平均票面利率7.038%計算(作為無風險的投資標桿),則意味著每年的利息支出為13.724億美元,即中鋁的年度利息凈支出為7.24億美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當然,這些資金也可以來自國內。按照2009年國內美元存款利率,以及人民幣存貸款利差計算,如果195億美元的資金來自國內銀行,則中鋁每年的利息支出僅為不到2億美元。
力拓融資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償還到期債務來降低杠桿比例,可轉債9%的票面利率可能高于其以前的債務成本,但低于當時商業銀行市場的借貸成本。中鋁投資成功與否的關鍵問題是:股權投資溢價部分是否低于可轉債暗含期權的價格。中鋁應該是在下賭注:未來全球礦石產品市場會復蘇并達到很高的水平,現在看來,下注是成功的。

中鋁在投資195億美元之后成為力拓第二大股東,有兩名非執行董事加入其董事會。另外,中鋁在參股力拓鐵礦、銅礦和鋁資產之后,將相應組建三家合資銷售公司,各占50%的股權,負責合資項目的產品銷售。
可惜的是,這筆投資最終被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外國投資審批委員會否決,主要原因是澳政府對中國國有企業控制其戰略性資源行業感到擔心。在澳大利亞以及其他西方國家,經濟主體是私有產權,當地對來自外國的國有企業的投資都比較警惕。華為在美國投資失敗也可以歸結為非技術原因,但更細節的問題是缺乏透明——西方市場對透明度很關心,作為業務規模很大的電信公司,華為卻沒有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