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權是股東出資的對價,應該歸股東所有,公司對股權是不享有所有權的。因此,股權不屬于《刑法》中所說的“本單位財務”,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侵占股權構成職務侵占的可能
類似案例裁決迥異
“偷一萬現金判刑、偷百億股權竟然無罪?”在2011年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麥慶泉強烈建議我國盡快修改刑法,將公民的股權、知識產權等列入公民個人財產的范疇。他講述了該提案背后的故事:廣東某大公司成立了一個項目公司負責開發項目,該項目公司的股東由該公司和幾個自然人組成,委托其中一個自然人全權管理該項目公司。后來該負責人未征得其他股東同意將公司以低價的方式賣給了第三方。公安部門認定其行為侵犯股權,但由于我國法律上的漏洞,并不能因此而用刑事手段追究當事人“侵犯財產”的行為。
其實這樣的事情并非鮮見。北京中綠投資公司于2001年在合肥成立安徽中綠房地產開發公司。華人琴任執行董事、法定代表人,周萍芳任總經理。2002年8月,華人琴去世,吳法順接任法定代表人。2003年6月,周萍芳以偽造各種文件的手段將華人琴代北京中綠投資公司持有的安徽中綠公司80%的股權轉移到其夫名下。6月19日,合肥市檢察院對周萍芳提起公訴。對周萍芳侵占股權一事,公訴人表示,司法界對股權是否能成為犯罪對象尚存在爭議,之前也沒有類似案例可供參考,因此沒有就這一項提起公訴。理論界和實務界對此行為構成盜竊還是職務侵占爭論不休。
也有追究了刑責的。原達拉特旗亞金矽砂公司因管理不善,職工于2005年7月開始醞釀賣股。公司股東郝辛卯被王新民、陳勇等10名外部人聘請為內部代理人,成功競買到該公司股份。2005年11月,郝辛卯被推選為執行董事。新公司運營期間,郝辛卯私自到工商部門將王新民、陳勇等人應有的股權全部登記在自己名下。2010年,郝辛卯被鄂托克旗法院一審以職務侵占罪判處有期徒刑7年。
股權應成為犯罪客體
股權的性質是什么?《民法通則》、《公司法》、《物權法》對此均未作明確的界定。
我國理論界較為普遍的觀點是:股權是基于股東的出資而取得的包括對公司利潤分配權、經營管理權等在內的復合型權利。從經濟學角度看,股權是產權的一部分,即財產的所有權,而不包括法人財產權。股東以其出資組成了公司的注冊資本,公司以股權作為股東出資的“對價”,股東憑借股權對公司的收益享有分配權,相伴而來的還有如“表決權”、“知情權”等一系列權利。但是從股東出資的目的來考察,其無疑是想通過公司的形式獲得利潤。因此股權中最根本的權利即股利分配權、剩余財產分配權等財產權利。財產權利正是民法、刑法保護的客體。因此股權作為股東享有的財產性權利,可以成為犯罪的客體。然而,實踐中仍面臨不少困惑。
困惑之一:侵占股權構成職務侵占?
侵占股權的目的在于迅速獲利,實踐中頻發的侵占股權現象往往表現為將他人的股權登記在自己的名下后再轉讓出去,也即民法上的無權處分問題。這類案件被作為民事糾紛訴諸法院進行審理或以行政處罰的方式解決之后,往往面臨無法執行的問題。一是侵權人所獲得的非法收益可能已被轉移或者揮霍,無法返還;二是基于股權的增值潛力,侵占行為可能使股東喪失因股權的增值帶來的巨大投資回報,由此帶來的損失很難計算和彌補。鑒于此,民事和行政訴訟的救濟途徑對股權保護及對侵害行為懲罰的力度明顯不足,有必要施加刑事責任懲治侵占股權。
實踐中,侵占股權的行為往往是被定性為職務侵占,主要依據為《刑法》第271條和2005年發布的《公安部經偵局關于對非法占有他人股權是否構成職務侵占罪問題的工作意見》。根據該意見,對于公司股東之間或者被委托人利用職務便利,非法占有公司股東股權的行為,如果能夠認定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則可對其利用職務便利,非法占有股東股權的行為以職務侵占罪論處。而《刑法》第271條規定,職務侵占罪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行為。職務侵占罪的對象應該是“本單位的財物”。但根據前面的分析,股權是股東出資的對價,應該歸股東所有,公司對股權是不享有所有權的。因此,股權不屬于《刑法》中所說的“本單位財務”,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侵占股權構成職務侵占的可能。
實踐中對侵占股權的行為定性為“職務侵占”,筆者認為更多的是現有立法之下的一種無奈之舉。縱觀刑法,恐怕跟侵占股權的行為沾邊的罪名無非是侵占罪、職務侵占罪、盜竊罪,但這三個罪名的適用有很大的爭議。因為其成立要件是否適用于侵占股權的行為,尚有一定的模糊性。而公安部經偵局工作意見的效力實踐中也有疑義。該文件源于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第二庭的書面答復,由公安部經偵局發布,而非以公安部的名義,因此尚不構成司法解釋,也不構成行政解釋。在其內容當中也注明了“僅供辦案參考”,對實務辦案的指導作用甚微。因此,在我國現行法律制度的框架內,侵占股權的行為在刑法上如何處罰,尚待論證。
困惑之二:侵占股權構成盜竊?
關于前述三個案例,理論界和實務界都有過是否能定盜竊罪的爭論。因為犯罪嫌疑人均是運用秘密竊取的手段將他人的股權非法據為己有或者非法處分。無論在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都符合盜竊罪的犯罪構成。但實踐中,類似的犯罪很少被定性為盜竊,其中的疑問在于:股權能否成為盜竊罪的對象?一般認為,盜竊罪的對象為動產。股權是否屬于動產尚待論證。
筆者認為,股權是一種財產權利,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可以通過變更登記方式被人們控制和占有,因此股權應當可以成為盜竊罪的犯罪對象。遇到類似案例,公安機關完全可以盜竊罪立案偵查。當然,最終是否能以盜竊罪定罪,還要結合具體的案情,考慮犯罪的手段、主體要件等因素,不能一概而論。
對于侵犯股權的行為,民法和行政法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措施予以規制,對于依靠民事和行政手段可以解決的行為,無需再懲以刑事責任。但是當行為嚴重到一定程度,數額較大,給股東的利益造成嚴重損害,達到犯罪的界限時,建議對侵權人施加刑事責任。股權犯罪屬于新型犯罪,對于侵占股權的行為而言,雖然說可以成為盜竊罪的對象,但是在具體的實踐應用當中還是有很多的困惑和不同的意見,建議立法機關對涉及的罪名出臺相關的解釋,以統一司法實踐。
(第一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