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傳出因地鐵三號線施工建設,準備遷移超過600棵行道樹的消息。據悉,有的路段上的數十棵法桐樹已經“被剃了光頭”。
此舉立即引起了公眾的極大關注。在微博上,相關消息被到處轉發,許多名人也參與其中,當地媒體也及時跟進,轉達了網友的關注和質疑。近日,南京市政府正面回應,表示將廣泛聽取民意,優化地鐵設計方案竭力保護沿途法桐樹。
事實上,這一場爭議并不單純因為地鐵建設和綠化保護之間產生矛盾,更是出自于政府行政與民意回應的問題。南京市政府部門目前對民意的回應可謂積極,所采取的各項措施也有利于保護大樹,減緩輿論壓力。但是,為何地鐵施工在即,才來征求民意,臨時修改施工方案?這說明,當地政府之前根本就不把這當作是一個問題,而眼下所有的舉動,實際上都是在被動回應民意,彌補此前工作上的不足。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個中教訓,卻不能不吸取。一般而言,法規制度和政策措施涉及廣大公眾利益,理應事先征求民意。這是行政公開的必然要求。倘若當地在設計地鐵方案之時,就把這件事情拿出來讓公眾討論、商議,并把最終方案公之于眾,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陷入被動。
話說回來,政府行政可謂事事涉及公眾利益,在操作上不太可能什么都拿出來討論。所以,即便有規定有需要,什么事項有必要征求民意,什么事項不妨直接操辦,對政府部門也是一種考驗。換句話說,征求民意是一種行政藝術,考驗著政府部門的行政智慧。譬如垃圾分類這件事,一些城市正在搞試點。有的城市不僅事先向公眾征求垃圾分類辦法,還面向社會征集垃圾桶設計方案。整個行政決策過程都有公眾參與其中,不僅可以獲得宣傳效果,贏得公眾信任,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公眾質疑。
就南京“法桐之爭”而言,不管最終采取什么方案,地鐵施工與綠化保護的矛盾仍然存在,爭論的結果無非是少移走多少大樹的問題。但從行政公開的角度,征求民意這個環節卻必不可少,個中涉及的是政府施政的合理性問題。記得幾年前,南京規劃建設一條道路,可設計方案卻一舉劈開南京大學等三所高校,這在當時也引起了輿論質疑,認為此舉“對百年歷史文化積淀的破壞無法挽回”。說白了,這和今日的“法桐之爭”不無相似之處。
可見在這方面,當地原本已丟了不少分,接下來就看相關部門如何采取措施,暢通民意,以挽回政府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