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亭畬族鄉是蘭溪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也是浙江畬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村口、村道垃圾成堆,三月天里塑料袋隨風飄揚,六月天里畜禽糞便味撲鼻。說起以前“臟、亂、差”的村莊環境,水亭畬族鄉的很多村民直搖頭。
可如今,再走進水亭畬族鄉的大部分村莊,你會發現那里的環境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口垃圾不見了,村莊道路變干凈了,溝渠里少了生活雜物,池塘里的水也變得清澈見底……
當地群眾都明白,這一變化離不開水亭畬族鄉人大的強力監督。
農村空氣竟不如城里清新
水亭畬族鄉轄36個行政村,約2.2萬人口。隨著人口增長和生產發展,村莊內垃圾、污水、廢棄物也日漸增多。
可長期以來,由于財政投入少,歷史欠賬多,部分村莊沒有集中排水和污水處理系統,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溝渠、水塘、溪流,造成了地表水被嚴重污染、地下水危在旦夕的局面。
再加上一些村莊的畜禽圈舍與住宅混雜,生活垃圾隨處堆放,管理又嚴重缺位,村莊環境衛生現狀著實不容樂觀。
一些鄉人大代表在走訪群眾時,常聽到當地群眾反映:“都說鄉下的空氣好,可看看我們這里的環境,又臟又亂,還不如城里‘宜居’。”“水亭鄉的村莊環境衛生,沒有和經濟同步,實質上就是不關心群眾利益。”……
如何改善水亭畬族鄉的村莊環境,使那里的景色更美、空氣更清新、村莊更宜居,成了該鄉人大代表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自2007年以來,每次召開鄉人代會,都有代表就農村環境問題提出意見、建議。
鄉人大力促農村環境整治
面對人大代表和群眾的呼聲,2010年水亭畬族鄉人大多次召開會議就環境整治監督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并制定了《關于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情況檢查的實施方案》。
2010年下半年,鄉人大組織轄區內的66名市、鄉兩級人大代表,通過現場視察、聽取匯報等形式,分組對全鄉36個行政村的環境綜合整治情況進行摸底調研,其中包括村道和河、塘、溝、渠保潔情況,以及衛生設施配置情況等。
結果代表們發現,造成當地村莊環境“臟、亂、差”,關鍵還是因為當地農村環境整治經費緊張,保潔人員工資偏低、工作積極性不高。據代表們了解,當地村莊保潔人員的月工資僅175元。一位保潔人員跟代表直言:“現在到廠里打工,起碼也有1000多元的月工資。像我們拿一兩百的保潔工資,也就只能做到村里大體干凈。”同時,也正是因為經費緊張問題,鄉里雖然建了垃圾中轉站,卻由于缺少運行資金,中轉站一直處于半休眠狀態。
除此之外,調研組還發現,由于村莊保潔工作缺乏長效管理機制,垃圾清運仍不能做到日產日清,致使村莊內垃圾成堆。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代表們建議政府部門一定要盡力保證農村環境衛生保潔人員經費、衛生設施經費,并加強對保潔人員考核,加大對保潔工作的監督。
多措并舉,還民宜居鄉村
在鄉人大的積極推動下,鄉政府迅速采取行動,不斷加大財政補助力度。從2010年起,除市財政下撥的每人10元補助外,水亭畬族鄉政府每年出資近30萬元,為村莊保潔工作提供資金保障。與此同時,鄉政府還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情況列入村主要干部年度考核內容。
截至2010年底,全鄉36個村已有28個村實施了村莊整治,聘請了專業保潔隊伍負責集鎮保潔及36個村的垃圾清運工作,每個村還分別雇請了2至4名保潔員負責所在村的日常保潔工作。同時,結合村莊整治,各村還初步建成了村莊污水處理系統。
其間,水亭畬族鄉各村為了美化村莊環境更是頻出新招:奎塘、周邵湯等村,對保潔工作實施招投標,確保日常保潔工作到位;黃村、塢村則為保潔工作設立了黨員、村民代表監督機制,確保保潔工作正常化。
如今的水亭畬族鄉,“塑料袋隨風飄,豬糞滿地堆,污水到處流”的現象早已沒了蹤影,全鄉的村莊環境都變得干凈、整潔,河道里的河水不再發黑,也沒了那股刺鼻的味道。自此,“小橋流水繞農家,水清河暢稻花香”的江南美景,又重新呈現在水亭畬族鄉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