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海南省近日通過了多項地方性法規,引人關注的是,其中兩項法規的二次審議稿中曾出現關于“改革創新失敗免責”的條款,但在最終表決草案中被刪除。有關部門稱,原因在于“該條款在實踐中難以把握,容易產生規避法律的行為”。
深圳早在2006年、重慶也于2009年在地方性法規中規定了類似免責條款,但目前尚無公開資料顯示兩地曾啟動過免責調查。那么,“革新失敗免責”到底該不該入法,這樣的免責條款在地方性法規中是否可以有呢?
在筆者看來,“革新失敗免責”是一個第二性的問題,它無法獨立存在。因此,要討論“免責”該不該入法,關鍵是看它的對立面是否存在。
具體來說就是,我們的法律中是否明確規定了革新失敗“一律追責”。如果法律規定只要革新失敗,不問具體情況和原因一律予以追責的話,那么就有必要對那些完全出于公心的改革創新失敗予以免責;假如法律根本就沒有相關的問責規定,本身就是允許“探索”和“試錯”的,那么“革新失敗免責”就是一個邏輯上不存在的命題,也就沒有必要興師動眾地將它寫入地方性法規。
據報道,當初海南相關條例中的“免責”條款是這樣規定的:對因改革創新未達到預期效果,但其改革創新方案制定和實施程序符合有關規定,個人和所在單位沒有牟取私利,也未與其他單位或者個人惡意串通,損害公共利益的有關人員免于追究責任。
仔細分析,其“免責”條件是極其嚴格的,而且依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這些條件所列的情形本就不該給“革新人”帶來法律責任,沒有“追責”之說,又何來“免責”呢?從這個意義上講,海南的“免責”條款原本就是多余的規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雖然相關法律授權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部分行政處罰,但總體而言,絕大多數違法情形的界定及其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種類、輕重、免責條件,主要由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對于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的法律責任,地方性法規不僅沒有權力增減,而且也沒有權力豁免,否則就是越權,就是違反上位法。換句話說,就是地方性法規對法律、行政法規明確規定的法律責任沒有“豁免權”,它只能對自己設定的有限處罰措施享有“豁免權”,但也不得違背我國法治的平等公平公正原則。
基于此,海南刪除這一條款體現了立法理性,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