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深地體會到,體育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現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它蘊涵了豐富而又積極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體育教學中,才更符合我國現代教育的要求。
一、提高自身心理素養
在教學中體育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須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教師本身必須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質、優秀的氣質、高尚的道德品質、融洽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所以體育教師在課余時間應加強對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學習,更新教育理念,切實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學素養。這樣就能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使他們在體育運動中勇于表現自我,學會理解與認可不同的意見與分歧,并適時提供一種諒解與寬容的心理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啟發學生的創造性。這些都給學生以很大的感染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進行情感教育,促進心理相融
體育教師平時應主動接觸學生,深入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心理健康狀況、運動技術與身體素質現狀,并逐一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比較,切實做到心中有數,因人而異。尤其對于在課堂上表現異常的學生,更要給予關心和幫助,和學生建立一種親密友好關系,使他們生活在和諧氛圍中,增強集體凝聚力、向心力。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能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對其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益于學生個性充分發展,形成健全人格,促進心理健康。
三、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
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應積極引導,多進行鼓勵。例如,在進行短跑測驗時,對一些確實因身體素質差或是身材矮小導致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應明確地指出他們的技術并不比別人差,只是素質和先天條件差造成的,要正確面對客觀條件,充分正視不足,利用其他優勢項目彌補本項的差距。另外,還要鼓勵他們經常鍛煉身體,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只要付出努力,就會有收獲,逐漸提高自己的運動成績,有意識地調整學生的失衡心理。
四、利用比賽形式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
體育教師在布置學生進行課堂練習時,可以運用競賽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一般在競賽前先讓學生練習幾分鐘,這樣每一組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就會互相督促、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形成好幫差、共同提高的風氣。進行比賽時,同組中的學生就會互相吶喊助威,從而促使學生間進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獨生子女身上存在的任性、驕縱、自私等不良個性品質,使情感得以升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個性發展。教師還可利用不同時間、各種比賽形式,如拔河比賽、長跑比賽、球類比賽、田徑運動會等,培養班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學之間的協作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鍛煉學生的個人意志和競爭意識,培養其耐挫能力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五、積極參與,鍛煉心理素質
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貫徹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充分利用體育課的幾大環節,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以此來鍛煉自身的心理素質。如:讓學生輪流帶領做準備活動和結束時的放松活動,使其體驗當教師的感受,促使他們更自覺地上好每一節課,培養其良好的合作能力。同時通過嘗試,克服他們的恐懼心理和緊張心理,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基本部分里可以讓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出來做示范,或者教師做示范后讓學生講解分析。這些教法都能消除學生的自閉心理和緊張情緒,提高交往能力,增強心理適應能力。
六、引導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生第一突增期,學生正處在這一美好而富于騷動性的特殊敏感期,要經歷生理的巨變,也要承受心理的種種困惑與挑戰。最突出的問題是性生理迅速發育而性心理承受力滯后。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組織好生理、心理和倫理知識的教育滲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讓他們正視性生理,解除其神秘感,合理組織男女生在一起進行體育活動,尤其是韻律操、健美操與舞蹈類項目。根據異性相吸這一心理現象讓青春期少男少女在群體活動中更好地表現出性別魅力,在異性中充分展示出青春健美體形及活力,提高其審美情趣,讓已萌動的性意識,在群體活動中遷移,讓異性間的自然情感在群體活動中得以升華,順利度過性危險期。
(作者單位 河北省香河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