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研究法和歸納演繹法,對體育院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的關系進行調查與分析,進而提出體育院校體育教學中滲透終身體育思想的策略,旨在深化體育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提高體育院校體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體育院校;終身體育;教學改革
國家教委提出:“學校體育要促進學生身體發展,增加學生體育意識,培養學生體育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使學生終身受益”。終身體育作為當今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的終極目標,其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對體育院校來講,培養的體育人才離開學校后,就成為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專業指導人才,其對人們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體育院校教學改革以終身體育為指導思想的依據
隨著教育的發展,體育院校體育的目的任務不能僅局限于教學體育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交給學生方法,使學生逐漸樹立起積極參與的意識,養成自覺鍛煉習慣,進而使體育學習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1.終身教育思想的影響
終身教育思想在21世紀得到了廣泛重視,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國際教育思潮,終身教育思想以其特有的廣闊視角反映了現代社會中現代人的需要,對現今的教育實踐顯示出愈來愈大的影響。終身體育作為終身教育的一部分,也深受終身教育思想的影響,因此,學校體育的發展必然要適應終身教育的改革大潮,面向終身體育,同家庭、社會的聯系增加,通過系統的相互聯系使家庭、學校和諧并進,實現終身體育。
2.學習新知識和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知識更新越來越快。體育院校教育要面向社會培養高級體育人才,這自然也是學校體育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體育院校的體育既要滿足學校期間的任務,也要面向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以便于充分展示學校體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多功能、多目標作用,為全面提高體育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重要作用。
3.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當前大部分體育院校體育教學內容過于陳舊,過分強調灌輸教育,教學組織形式單一,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學習積極性,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從學生自身發展的角度,思考: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何改變內容單調,脫離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賦予學校體育以時代氣息,更好地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二、終身體育思想指導下的體育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
當前,我國大多數體育院校都很重視“終身體育”思想。那么,在具體的體育院校體育改革中,必須大膽轉變觀念,積極探索體育院校體育與終身體育接軌的策略,使體育院校體育為更好地實現終身體育而服務。
1.完善體育理論體系,使之與終身體育接軌
當前大部分體育院校的體育教育中,普遍缺乏對終身體育相關的一些知識思想的傳播,這就使學生對終身體育思想模糊不清。而正確的觀念和認識是自覺行動的先導和指南,完善體育理念體系,傳授體育理論知識是建立正確觀念和知識的前提。根據體育認知的形成規律,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和正確觀念的建立,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形成和見效的。因此,在今后的體育院校體育發展中,我們應該進一步完善體育理論體系,將終身體育的相關理論和思想,無論在平時的體育教學中還是課外體育鍛煉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滲透,使學生對終身體育有個正確的認識,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和意識,并且能夠運用這些理論知識,科學地進行自我鍛煉,并能指導他人進行鍛煉,進一步提高對終身體育的認識。
2.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與終身體育接軌
當前國外許多國家都按照終身體育的主導思想來設計體育教材和內容。例如在日本,這個國家在體育教材的安排上,特別強調基礎內容,非常重視以終身體育、終身運動和提高體力為基本出發點來選擇、安排體育教學內容,這樣很好地起到培養學生自覺參加和喜好運動的能力和態度,進而使學生身心都得到全面發展。我們應該借鑒國外成功的先進經驗,改變當前各體育院校體育仍多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的教學內容,在設計體育院校體育內容時要把社會需要、個人興趣與學校條件環境結合起來考慮。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盡量滿足學生的需要,注重健身,增強體育意識,培養學生體育能力的教學內容,且教學內容不能過難,也不能過易,對部分有鍛煉價值的競技運動項目進行改進,使他們能夠在運動中發揮出自身的價值和體驗到成功;而且還要按社會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教學內容。盡量使教學內容全面、多樣,符合全民性、實用性和健身性的特點,將部分適合社會體育的多種體育形式引入課堂,使體育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活。
3.選擇與終身體育接軌的教學組織形式
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單調的組織形式往往束縛了學生們的手腳,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影響學生們對體育的認識和鍛煉習慣。我們應該認識到教學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的變化與發展,最直觀、最生動地反映了體育教學指導思想轉變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因此,體育院校的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應向個別化、多樣化及綜合化教學方向發展,構建多種組織形式。另外,所采用的組織形式必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應有較大的自由選擇,營造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氛圍。另外,我們還可以依據終身體育理論和體育教學模式的理論原理,結合當前體育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實際,構建以終身體育理論為指導,以發揮學生的體育特長、培養學生形成終身鍛煉身體的習慣、提高學生鍛煉身體的能力、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與意識為目標的四種體育教學組織形式。
4.構建以促進學生終身體育發展為準的體育評價體系
傳統體育院校的體育評價,重在技能測試和篩選,而終身體育強調評價標準的多元性,這就要求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首先要使評價目標與終身體育教育的目標一致,并以此為依據來設計體育教育評價的指標體系,使體育教育評價要從原先那種單一的評價視角轉向多角度方法的綜合質量評價,這就要求淡化考評的選拔甄別功能,改變以往只對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的評價,更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與方法,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關注學生成長與進步的狀況。我們既要考評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身體發展和體育能力培養。此外,要建立以促進學生終身體育發展為準的評價體系還要重綜合評價,實現評價指標多元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體育院校的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中的專業體育人才,必須要有創新精神、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職業發展的需求。因此,我們在體育教育評價中,從考查學生學到什么,到對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等進行考查和綜合評價。體育教學評價的內容將越來越注重多元化,不再是單一的技術技能考評或健康測驗,不再是學生高、精、尖運動技術,提高專項運動成績的評價,而是要多元評價,教會學生健體,教會學生終身體育,促使他們能在不同的軌道上做到高速度向同一目標前進。
三、結論
體育院校體育作為培養社會體育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受終身體育思想、知識更新和社會發展及學生自身發展需要的影響,終身體育成為體育院校體育發展的歷史必然。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因此,在今后的體育院校體育發展中,我們要不斷轉變觀念、改進教學,進一步探索以終身體育為指導思想的體育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式方法,不斷提高體育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使體育院校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為“全民健身運動”和提高未來國家高級體育專業人才的水平作出更杰出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則珊,等.終身體育[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4.
[2]盧紹群,江百龍.高等體育院校教育改革之管見[J].武漢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