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表達出來的過程。語文教學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而朗讀是其中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一直在尋找指導朗讀的方法。走出了機械的模仿,走出了技巧堆砌的訓練,學生的朗讀開始融入自己的感悟和真情。現就如何有效指導朗讀和評價說說我的看法。
一、朗讀方法
1.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是感情朗讀的前提,理解感受越深刻,越能讀出感情來
教學設計以及課堂引導應該考慮到學生對學習內容有充分的理解感知。一般來說,抓住重點詞語的理解,或者借助圖片、音樂等多媒體輔助手段,讀寫結合訓練等都是促進課文內容理解感受的好方法。
2.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尋找一個恰當的切入點進行朗讀指導
比如執教《去年的樹》時,在讀鳥兒和樹根的對話時,一個女學生深情并茂地朗讀,語氣那樣的著急,那樣的迫切。當時馬上反問學生:“你為什么讀得這么急,這么快?”或者“你為什么要這樣讀?”學生回答:“因為大樹和鳥兒是一對好朋友,大樹不見了,小鳥很著急,而且小鳥還答應過大樹給它唱歌呢!”這樣,朗讀指導就得到了很好的歸位。而后面的兩處鳥兒焦急的問話,可以全部一起展示,把鳥兒一次比一次著急的內心世界釋放在學生面前。同時,老師可以用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它們串連在一起,這樣可以更直接,更快地讓學生走進文本。
3.要重視朗讀的形式多樣化
通過齊讀、個別讀、分角色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配樂讀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尤其應該注意加強個別朗讀指導。齊讀、分角色讀只能夠起到營造氣氛、促進課文理解的作用,因為有部分學生在齊讀中是濫竽充數的。在個別朗讀中,容易發現問題,才會使朗讀水平有所提高。
4.重視朗讀的層次性
每次朗讀要有不同的要求,使學生的朗讀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這就要求教學設計和老師的引導應該有層次,做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在情感上有一個升華,如聽一位名師執教的《伯牙絕弦》一課,導入之后,讓學生大聲讀三遍課文,前兩遍把字音讀準,第三遍對照注釋讀,然后多媒體出示劃分好節奏的課文,學生再讀。在學生理解文意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讀,每次的要求都不一樣,這樣學生的朗讀會一次比一次好,一天比一天強,一年比一年棒。
以上談了朗讀方法的指導,而朗讀評價則更應該受到重視。
二、評價方法
評價包括老師、學生、師生之間的互動評價。老師的評價語必須做到有效,充分發揮激勵、引導、點撥、組織管理等作用,能夠針對學生朗讀的實際情況給予及時的示范,這樣評價才能落到實處。所以,教師要豐富對學生朗讀指導方面的評價語,這樣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那么怎樣評價才有效?下面談談我的看法。
翻閱《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