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思維探索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羅整個宇宙。”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象,往往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鍛煉數學思維。同時,想象又是創造的基礎,想象能力是數學教學活動中進行創新教育不可缺少的認知能力。想象不同于胡思亂想,因此,我們應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尋求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想象能力。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一、為學生的數學想象奠定基礎
想象的水平依賴于表象的數量和質量。學生的各類表象越豐富,想象也就越廣闊;表象越貧乏,想象就越膚淺。因此,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豐富學生的表象,為想象奠定基礎。
1.通過課外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表象
《課標》指出:“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當學生置身于現實生活時,獲得的感性材料是十分鮮明的。我們可以有計劃、有組織地讓學生進行參觀、訪問、調查等實踐活動,從而豐富學生的表象。例如,我在教“利息”前,布置學生向家長了解,到各銀行去調查儲蓄的有關知識,這一活動使學生獲得了存款、取款、計算利息等感性認識,建立了相應的表象。因而,在教學中,對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只要老師稍加點撥,學生就會“身臨其境”,心領神會。
2.通過電教手段豐富學生的表象
《課標》指出:“要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教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電教手段為學生提供形象的直觀材料,它是豐富學生表象的重要途徑。例如,在教“尺規作圖——如何畫一個角和已知角相等”時,我利用CAI,完成了畫的教學,然后通過平移,使已知角和所作角完全重合,形象動態地呈現它們相等的關系,從而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為他們大膽合理的想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通過動手操作豐富學生的表象
陶行知先生說:“單純地勞動,不能算做,只能算蠻干;單純的想,只能算空想;只有將操作、思維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操作的目的。”動手操作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操作得到的體驗更深刻,形成的表象更鮮明,更利于思維,更利于問題的解決。例如,教學“長方體切掉一個角還有幾個角”時,我讓學生每人帶一個橡皮泥做的長方體和一把小刀,四人一個小組,通過討論與實踐操作得到正確的答案,這樣通過操作形成的表象,為學生進一步想象和學習新知識打下了基礎。
二、給學生提供常規想象的機會
數學常規想象,是指對現有數學知識“再造”而解決數學問題的想象。進行數學常規想象的能力每個學生都有,只是需要合適的土壤條件使之萌芽。我們教師關鍵是要為學生提供這種土壤,讓學生能在良好的精神狀態下展開想象的翅膀。
1.在課題導入中激發想象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數學課導入環節的優劣直接制約著一節課的成敗得失,同時好的課題導入是新舊知識聯結的“網站”。例如,在復習引入“長方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時,我一開始就讓學生想象如果把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拉成直角,會變成什么圖形?如果把平行四邊形相鄰的邊變成一樣長,會變成什么圖形?如果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拉成直角,而且相鄰的邊變成一樣長,又變成什么圖形?問題一提出,學生想象的閘門打開了,長方形可以看成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菱形可以看做是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而正方形則可以看成有一個角是直角,而且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又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想象思維的能力。
2.在解決問題中激發想象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這是《課標》對數學是什么的新界定。數學發展史表明,數學起源于現實為“解決問題”而形成的理論,形成的理論指導人們去更好地“解決問題”。《課標》倡導“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學習模式,也就是建議我們教師使用的教學模式。在“建立模型”中,我們可以讓學生想象。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時,我讓同學們想象它與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有什么聯系,這個想象正是掌握本堂課的重點,用這個想象貫穿整堂課,就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同時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在課堂小結中激發想象
小結是在教學將要完成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與技能結構做及時的總結、鞏固、擴展、延伸與遷移的教學活動,它是整個數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結束得好,能對整個教學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同時,課堂小結可以使想象延伸。
總之,在教學中,創設寬松的環境,探索多條途徑,精心培養,正確引導,放開學生的手腳,打開學生的思維,才能使他們的數學想象能力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暨陽湖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