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然而在評價中,他們總是處于消極的被評價地位,根本無法參與評價過程。整個學期由始至終的出測驗考試題、閱卷評分、質量分析等,全是教師作單向的評價活動。還有其他的諸如平時作業、實踐活動等的評定,也均是如此。學生由于不能主動參與評價,因而往往得不到在評價中應該得到的激勵,從而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語文教學是一門美的藝術,語文學習更是追求美的過程。在語文課堂教學里,應創設和諧的美的環境,讓學生在和諧、寬松、美不勝收的課堂里遨游,欣賞學習語文的美。
一、平等對話是打造和諧師生關系的法寶
一切可以稱之為美的作品、美的話語、美的行為等等,都無不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如果師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心理距離必然會增大,心靈上達不到溝通,這將極大地阻礙學生的學習發展和人格的建立。任何一個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當滿足了基本需要后,一個更高的需要才能得以出現。當學生滿足了師生間的平等、互助、合作的需要,學生才會因此發展自尊、自重。當學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在和諧的學習環境里,感到自身的價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認時,才會輕松地、愉快地投入學習,避免無謂的爭端、煩惱、恐懼。因此,現代課堂教學應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將師生關系理解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間的沖突以及對權威、尊嚴的威脅。應“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嚴”,應“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樣普通的本色”,讓師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里一起學習,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語文的學習是學生與作者、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感情互相交流的過程。我們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個學生,使師生關系亦師亦友。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學生不同的思維模式、思維技巧,乃至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如果對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考,師生可以一起談觀點,論認識,說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歡,同離合。
二、合作共享是打造高效學習方式的手段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營造一個積極向上、團結互助的班集體,遇到問題,組織全體同學來討論,發揮集體每個成員的力量來解決。而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學習中,我們更多的是強調要靠個人鉆研,獨立完成;沒有重視群體之間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長,乃至不同見解的碰撞、互相啟發。語文課堂應該是活躍的思想交流場所,是表達和表現自己的場所。善于讓別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別人;善于幫助別人,也樂于接受別人的幫助,既是未來融入社會的需要,也是成長的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就是一種快樂,一種美的享受。我們盡量不要在語文學習中把學生變成“魯濱孫”。
合作學習作為一個新型的學習方式,在形式上有別于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戰了教師“一言堂”的專制,它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強調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當然,合作學習不能流于形式,老師一宣布小組討論,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看起來非常熱鬧,實際學生交流得怎樣?這時老師要深入到小組當中,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在學習中合作和共享,這種需要如能得到滿足,將使教師和學生都感到愉悅、甜美。
合作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可以優勢互補,形成教育合力;合作可以構建新型課堂;合作更能激發冒險、創新精神,促進語文教學的改革。因為創新和冒險精神取決于教師從其同伴和管理人員那里獲得的專業上和人格上的支持。如果教師成員感受到團體的支持和認可越少,就越依戀過去的方法和策略;反之,如果得到同伴的支持,則會使他更有勇氣去脫離現狀的安全,敢于冒險、敢于創新。可以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