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確定了語文教學的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實了語文教學的目標:三個維度,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倡導的語文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等。其中的“統一”“全面”“一體”“倡導”,無一不是在追求建構和諧的語文教育,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態平衡;無一不是在科學地調控、整體地優化語文教育要素之間的關系,使之適度配合,產生共振效應,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獲得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
一、堅持文以載道
“文以載道”“文道統一”,也就是語言和思想、語言和思維的統一。從我國語文教學所經歷的“詩教課程”主流到“文教課程”主流的發展歷程,也足以看出我國歷來把習詩學文與治道教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文以載道”的功能所體現的文道結合的特征,正是我國語文教學傳統經驗的一個重要內容。上世紀50年代的文道之爭,上世紀60年代的思想性與工具性之辯,上世紀80年代的“重情節分析”還是“重語文訓練”之思,改革開放新時期工具性和思想性并提之說,世紀之交新課標提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所有這些讓我們深感語文是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語文蘊涵濃厚的精神生活,“文道結合”這一語文教學的傳統理念確有發揚光大之價值。
二、強調識字為主
漢字在中國是比龍、長城不知偉大多少倍的創造,中華文化的根在漢字。因而中國語文教學歷來十分重視識字教學,堅持以漢字的認讀、書寫和積累為基礎,不僅有以“三百千”為代表的集中識字教材,而且有極其豐富的識字教學經驗可借鑒。漢字是單音節文字,集形符、意符、聲符于一體,兼有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輔開發左右腦的功能。另一方面,傳統的識字教學經驗又證明對漢字的認讀必須輔以認真書寫,因為漢字的字形和字義都只有通過反復書寫才能增強認識與理解。漢語又以漢字為基礎,讀寫的前提是識字。小學是基礎的基礎,識字量的達標,識字工具的掌握,識字方法的運用,漢字的優美書寫和體會,識字和寫字良好習慣的養成等,必須在小學階段基本完成。因此,學好語文必須過好識字關,語文教學理應以漢字的認讀、書寫、積累、運用為基礎,對此我們絕不能動搖。
三、落實誦讀為本
誦讀為本是由漢字的特點決定的。漢語重意會,它的音韻美、形式美、意蘊美都極具悟性特點,全靠在具體的語境中意會,依靠反復的誦讀去體悟。蘇東坡《送安敦落第詩》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誦讀能有效地調動多種感官的投入,全身心地沉浸在語言環境中去口誦心惟,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誦讀是一種理解,更是一種積累。“讀”占鰲頭,是我國語文教學寶貴的傳統經驗之一,是漢語學習的不二法門。張田若先生曾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誦讀為本”絕不是一種可供選擇的教學方法,而是對漢語特點和學習方式是否認同,是要不要按漢語的內在規律進行語文教學的根本問題。
四、加強基本練習
“多讀多寫”“精講多練”就是作為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提出來的。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訓練之。最終目的是: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