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實質是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之積極思維,發揮其創造精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文字知識,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還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一、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提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土壤
長期以來,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嚴重壓抑,創新思維被窒息。因此,要想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必須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我在講《我的空中樓閣》時,先讓一名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了一幅畫,準備了理查德·克萊德曼的《秋日私語》。上課時,我這樣導入: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最愛,或是一種花,或是一棵樹,或是一支歌等等。今天我們來欣賞李樂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樓閣》。請大家在鋼琴曲中觀看水墨山水畫,然后談談你的看法。學生在聽完、看完后,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各抒己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在這種體驗式的導入中,學生產生了積極愉悅的情緒,激發了閱讀的興趣,自主地進入了課文的學習,創新思維也被激發出來了。
二、引導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素質教育課堂教學要使學生學習知識,學會學習,歸根到底是要學會思維。第一步是要敢于并能夠發現問題,然后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對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積極地給予引導,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在處理第一冊第一課練習四時,先講解了自己的理解。然后,我讓學生質疑,你同意老師的分析嗎,有沒有不同的意見?學生起初提不出來,我就啟發他們,要反復朗讀,抓住詩歌中意象的特點,細細品味。終于有一個學生提出了問題:在詞中“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的敘寫,說明“打漁船”是作者批判貶斥的對象。我就抓住這個問題,給學生講了1954年中國的社會情況。我對提出問題的同學及時地給予了表揚和鼓勵,并引導他們相互探討,相互啟發,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只是從旁適時點撥。學生最后解讀出:“打漁船”也可以理解為帝國主義的象征,在中國社會主義的大潮中落荒而逃。在這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質疑—析疑—解疑”這一過程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激發聯想和想象,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的空間
1.通過閱讀,豐富想象
閱讀需要借助想象和聯想,在想象和聯想中加深理解。教學中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選準能啟發學生想象的“觸發點”。比如把握文章的特色,抓住關鍵詞句引發開來,幫助學生開啟想象。在教《荷塘月色》時,讓學生體會作者為什么把荷葉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而不是“亭亭的少女的裙”,進而想象那荷葉自然舒展的美。“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一句,著重讓學生體會“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從而想象那縹渺朦朧的優美意境。
2.練寫“續篇”,豐富想象
寫“續篇”就是根據原文的材料,補寫其未寫完的篇章。如《項鏈》的結尾,當瑪蒂爾德得知佛來思節夫人借給自己的鉆石項鏈是假的時候,會有怎樣的反應呢?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續寫合理的結尾:或悔恨不已,一蹶不振;或喜怒無常,精神崩潰;或爭吵不休,訴諸法律;或討回巨款,重新生活;或面對現實,勞動致富。在學生自由的想象中,創新思維的閘門也就被打開了。
總之,語文教學必須致力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鼓勵質疑駁問,引導學生進行求異思維、求同思維,激發學生聯想和想象,從而發掘和培養每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