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教育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上來。”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學生能力的培養,如果沒有興趣和主動性就談不上能力培養了,因此,學習興趣的培養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結合我幾年來的經驗談談幾點方法:
一、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激發興趣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應研究好采用的各種教學方法,把課堂設計得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熱烈愉快。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教師講課平淡無味,平鋪直敘則是教學的大忌。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法時,應堅持以“奇”“新”“趣”等作為教法設計應遵循的原則,以便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二、通過設置懸疑、解疑,激發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有所進取。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釋疑、解惑,可極大地激發學生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當他們苦于“山窮水復疑無路”時,教師給予解惑,學生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用生動的比喻、優美的語言、形象的漫畫,激發興趣
中學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論比較抽象,但這不能和枯燥無味畫上等號。如果我們在注意理論性、科學性的同時,能講究一點趣味性,把闡述理論同形象化敘述融為一體,就可以使理論增添感情的色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政治學基本原理,不斷提高自己思想認識水平。
生動的語言也有激發興趣的作用。所謂“辭不可不修,說不可不善”。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深刻地指出:“如果你不想使知識變成僵死的靜止的學問,就要把語言變成一種最重要的創造工具。”思想政治課的說服力、感召力、戰斗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一個教師富有的嚴謹、簡潔、精煉、準確、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
四、利用典型案例、周邊實例,激發興趣
典型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教育感染力。它不僅可以一次兩次的引起注意力,甚至長期都具有極強的影響力。諸如利用成克杰、陳希同、胡長清等嚴重犯罪案例講解“法律的普遍約束力”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相關知識。對于學生的理解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周邊發生的實例更能使學生倍增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起到自覺感化、教育的效果,如結合發生在某校某教室里的人身傷害案件,同學之間的偷閱信件、日記等,講解“公民人身自由權”“隱私權”等的教學內容,更能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
五、用多樣的態勢表達豐富情感,激發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豐富多彩的身體語言,包括態度、表情、姿態等,來表達喜、怒、哀、樂、愛、憎等豐富的情感,增強感染力,引起情感共鳴。教師在課堂上除了運用有聲語言外,還可以恰當地運用身體語言,用親切和藹的語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適當的手勢動作,發揮態勢對口語的深化補充作用,使教學有聲有色,妙趣橫生。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使學生把政治課不再看成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精神上的陶冶。
總之,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有效方法很多。只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備學生、備方法,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實際的方法,就一定能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的目的。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