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優化作業設計”,就是要改革“題海戰術”,認真研究學生作業規律,切實解決目前學生作業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現象,通過嚴格控制學科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的方法,來實現既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又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那么如何實現學生作業的優化?在教學實踐中,設計學生作業要把握好三個“度”,明確五個方面的“依據”。
一、把握三個“度”
三個“度”,就是數量限度、時間跨度和難易程度。要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協調好這三方面的關系,將三個“度”控制在一定合理的水平上。
1.數量限度
要嚴格控制學生作業總量,如果一味地追求數量,強迫學生整天埋在作業堆里,很容易使學生身心疲憊,喪失對學習、作業應有的興趣,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2.時間跨度
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對所布置的作業要有兼容性,既有剛學到的“新知”,也有已經學過的需進一步鞏固的“舊知”,只有兩者兼顧,才能使學生既掌握“新知”,又鞏固“舊知”。二是對學生完成作業要有恰當的時限要求,既不能急于求成,不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和完成作業的時間,導致學生馬虎應付,草率作業;也不能把作業時間拉得太長,使學生在作業中遇到的問題和不理解之處,由于沒有得到及時點撥,時過境遷,已經淡忘,失去時效性。
3.難易程度
作業留得太深,難度太大,使學生無從下手,很容易導致學生積極性下降,自信心喪失。反之,作業太容易,降低了教學的要求,也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二、明確五個方面的“依據”
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對作業做出設計,其基本的依據是:學習任務的意義,新舊知識的聯系,內容與形式,學生的能力水平,可接受的量五個方面。
1.選擇有意義的學習任務
這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作業與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水平、經驗水平相適應,與學習目標相配合;二是作業相對于學生的經歷與生活有意義,能夠吸引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與探究。
2.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
作業既可以用來鞏固舊知識,同時又可以用來導入新知識,新舊知識適當兼顧可以降低作業的難度,使學生更易接受。這種聯系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3.多樣化的作業形式
雖然對于某些學科,適當的重復學習是必要的,但目前許多反復訓練已是過度學習,學生失去興趣,以應付姿態來完成,等于沒有做作業。作業的內容與形式變化的關鍵是切合學生實際,保證學生在作業中的積極學習態度。低年級學生關注的是學習活動的方式,而不是學習活動的內容。如果形式不斷變化,他們可以反復學習同一個內容,作業也同樣如此。
4.針對學生不同的能力水平確定任務
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承認差異是新課程在制訂學習目標和進行學習評價過程中非常人本的理念,反映到我們的作業中,就是要為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布置不同程度的作業。分層作業、超市型作業、彈性作業的推出,為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5.學生可接受的作業量,應該在學生完成作業的心理承受度的范圍之內
學生是否喜歡是作業有效與否的一個前提,但我們不能認為喜歡了,就可以突破承受度而枯燥乏味地、超限地進行機械反復的作業練習。當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的中小學生作業量的限制,是從時間這一單維的量來提出,是不夠科學的。作業的量應是一個多維的概念。從數量的角度看,過多,學生無法在適當的時間內完成,學生會用機械的方式來應付本應動腦的作業,用抄襲來應付作業檢查。量的不足,同樣達不到訓練效果。合適的數量是教師設計作業的一個重要依據。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