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充分利用現有課程資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從而切實提高教學效率。現代媒體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得各種信息尤其是時事新聞能在第一時間內廣為傳播。時事新聞作為一類最能體現科學發展現狀、技術進步的前沿信息以及社會生產變革等方面的課程資源,更是與物理學、社會生產和學生生活最為貼近的課程資源之一。所以重視挖掘并利用時事新聞中的物理課程資源顯得尤為必要。
一、穿插時事新聞,進行情感與價值觀滲透
新課改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堅持時代性與基礎性相結合的原則。因此,在進行學科知識傳授時,應及時、適時利用時事新聞來滲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1.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2010年8月26日,科技部宣布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龍號”載人深水潛水器下潛3759米獲得成功,標志著我國繼美、法、俄、日之后,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深海潛水器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技術力量,是海洋技術開發的最前沿與制高點。這一新聞報道在隨后幾天的10級高一新生第一節物理課上筆者將其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結合緒論《物理學與人類文明》的內容,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把學生的學習、成才與祖國的強盛聯系起來,激發學生報效祖國的使命感、責任感,促進學生情感的健康發展。
2.培養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物理學的諸多規律本身就蘊涵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如運動和力離不開物質,揭示了世界的物質性;而物態變化、光電效應極限頻率的存在揭示了由量變到質變的事物變化規律;再如分子間引力和斥力的存在及光的波粒二象性顯示了對立統一規律。因此組織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高中物理教材內容,能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的熏陶,但若能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恰當地引用相關的時事新聞,闡述其內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也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5日報道,最近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距離地球127光年的與太陽系十分類似的巨大星系。“這個重大的發現,也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行星研究的新時代:我們開始研究復雜的行星系統,而不再只是研究個體行星。”借這則新聞鮮活的背景材料來引導學生如何去認識物質世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觀: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由膚淺到深入,由表象到本質;從“天圓地方”到“地心說”再到“日心說”;從“盤古開天地”到“大爆炸”的宇宙演化論……同時說明物理學發展促進技術進步,更進一步加快了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進程,這也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二、巧借時事新聞,注重培養學習興趣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的方法和途徑很多,時事新聞作為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其具有內容豐富多彩、聯系實際生活、緊扣時代脈搏的特點。教師若能有意識地恰當利用新聞中的科學信息,引導學生關注新聞中的物理問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參與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1.時事新聞作引子,先聲奪人激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選擇與學生學習內容、學習活動本身相聯系的時事新聞導入新課,并緊密結合新聞材料提出問題,使學生從新課伊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直接學習興趣。
在新授“加速度”這一課時,限于高一新生的知識基礎及接受能力,再加上前面幾節學的“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等概念的影響,學生已被搞得糊里糊涂,有點不耐煩,失去了學物理的興趣。若能將下面的新聞事件作為引子,以視頻形式呈現給學生:寶馬公司宣布將從10月20日起召回部分寶馬5、6、7系轎車及勞斯萊斯幻影轎車,涉及中國市場。此次召回原因是由于車輛的剎車助力器可能會受到真空泵內潤滑油的污染,可能使車輛制動性能下降。教師對此提出問題:制動性能可用什么物理量去衡量它?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去學習這個物理量。由于學生平時見的基本是普通車,對寶馬、勞斯萊斯轎車有神秘感,現在要學一個具體的物理量來衡量這些高檔車的制動性能,學生立時興趣大增。如此設置懸念引入課題,如同影視作品中一個精彩的懸念能立馬抓住觀眾的心一樣,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去了。
2.創設情境借新聞,興趣持續得保證
從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來看,他們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強,但注意力不長久,一節課的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興趣會逐漸降低,出現了興趣持續性缺失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靈活多變、采用適合學生心理特征的教學方法和活動形式來延續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不妨選擇與教學內容有關聯,或蘊藏物理知識的時事新聞,恰到好處地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持續、長久。
講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后,會通過一大堆題目去讓學生做,每到此時,大部分學生都認為物理難學,堅持不下來,產生了畏難退縮情緒。《必修一》43頁第3題是關于航空母艦艦載飛機起飛的初速度與航母上跑道的長度等關系的題型,其中涉及航母的彈射技術。筆者在講評該題時,將最近發生的“釣魚島事件”與之聯系,學生們馬上群情激奮,有同學說要是我國也有了航母就好了,我冷靜告之,目前我國經濟上完全可以造航母,但艦載飛機的彈射技術,尤其是目前較為先進的蒸汽彈射器技術還沒有被攻關,故無法制造自己的航母,而且該技術唯有美國掌握。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將來為祖國的國防事業作貢獻。這節課上學生們精力集中,興趣持續,學習效率大為提高。
總而言之,引入時事活水,激活教育教學。新課改要求物理教師應時時關注新聞事件,廣泛收集、整理新聞信息,拓展課程資源平臺,并精心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樂學物理、學好物理。更重要的是在引導學生利用新聞資源的過程中,培養其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落實科學素養的養成,最終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