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使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為此,《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一、不排斥接受學習
我們應該承認,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吸取更多的信息,達到更好的效果。
二、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并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度”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的竟拔掉一根頭發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有的說桌子有四本數學書那么長,有的說大約有6支鉛筆那么長,還有的說有22根頭發那么長,此時學生的思緒紛繁復雜,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么測量后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后,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于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三、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chjEWRfobo0XHDgrdCMZ4w==。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把握教師定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首先要有估測: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時候進行?問題怎么提?大約需要多少時間?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教師該如何點撥、引導?如何把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個人自學這三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
2.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
合作學習是小組成員為了完成共同任務,有著明確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活動。發材料、做實驗、記錄、發言、總結、匯報等等都由不同的學生承擔,使每人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
3.建立機制,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
我們要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一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整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述說,尊重別人的意見,積極參與,學會思考。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接受的容器,使課堂教學朝著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構建新知,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黃河路街道辦事處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