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引起我們的注意與運用。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把圖文、聲像并茂的生動教學帶進課堂,讓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歸還學生發言權,努力推進語文與信息技術的優質整合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習興趣;動手能力;感性認識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引起我們的注意與運用。我們充分地利用互聯網搜索所需信息,查閱資料,或利用互聯網解決在教學中遇到的疑惑,甚至網上學習等。之所以會這樣,我想很大原因是因為在教學中結合信息技術,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學知識。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使學生在圖、文、音中,更容易感知教學內容及其吸收,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思維能力,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提高課堂教學。
一、在閱讀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課文的內容與現在的生活不貼切,學生讀不懂,從而缺乏學習的興趣。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翠鳥》這篇課文,大部分學生都只知道這是鳥的一種,卻無從知道是怎樣的鳥類?單單從文中字面上了解是很貧乏的。可見,煩悶單一地授課,部分學生精神是難以集中的,只有與一些趣味性的教學結合在一起,首先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學質量才能得到提高。
二、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運用學生搜索資料、小組討論、互相學習等活動,進行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如在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wlxwEPRTzaarV+XTae8OLw1omxJQSk81t9Ko9M4s3+Y=,本次“綜合性學習”,與本單元的課文、口語交際、習作有著緊密的聯系,都是緊扣“如何保護環境”。我們也知道環境保護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環境意識已成為衡量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如果學生從小就能培養起牢固的環境意識和保護環境的習慣,具有良好的科學意識和道德水平,則有利于環境的治理和資源的保護,更有利于提高學生文明素質。而我們了解的內容非常有限,需要從各方面入手去調查。如利用信息技術,上網搜索資料,查找相關圖片等途徑去了解。
我試圖在“綜合性學習”中運用網絡學習,進行信息技術與語文相結合,如搜索家鄉空氣、水是不是受到污染?人們為了保護環境做了些什么?我們又該如何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等關于環境的問題。使學生憑借豐富的資源,結合自身的實踐,進一步關注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讓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有更多的觸動和感悟,并通過聽說讀寫,在學語文、用語文中獲得更多的積極發展自主權,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這過程中,使學生學會如何在眾多的網頁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學會篩選有用的知識,自覺抵觸無益內容,這樣學生動手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搜索、查找,印象要比直接傳授“環保知識”深刻。使學生體驗到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樂趣,從而在不知不覺間樹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利用信息技術,擴大學生視野
學生現在三年級,剛接觸寫作。需要多積累好詞好句,模仿學到的課文句式。但單單這些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看課外書,擴大自己的視野。在網上,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相關的知識,不用費神去書店挑選。查找課外知識,圖文并茂,并豐富學生業余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擴大學生視野,了解到書上沒有的東西。或看其他小學生寫的作文,了解自己的不足,借此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這樣,不僅打破了傳統單一的閱讀圖書途徑,還激發了學生對閱讀課外知識的興趣,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我們始終要記住:信息技術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也不是一味的每堂課都需要運用信息技術來教學,并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信息技術運用到語文教學中的目的是為了能讓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學生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相信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我們的課堂就會充滿快樂,取得飛躍的進步!
參考文獻:
崔巒.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