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小學的教育對于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兒童的心里就像是一塊未被開墾的處女地,既要讓其成為一方沃土,又要能堅持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即是說要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用我小時候的話來說就是培養面向四化的“四有新人”。
今日看了關于中小學語文課改的一些新聞,并且談到讓中小學教育遠離政治中心漩渦,還給孩子一片清澈的天空。我就個人觀點來說,覺得這個想法是好的,讓孩子過早地將自己的思想滲進政治的沙子是不利于孩子發展的,但是,政治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至國家決策的制定頒布,小至科教文衛諸多領域,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單純地讓孩子遠離政治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操作起來確實離國情有些距離的。
如果要讓孩子在語文課本上遠離政治斗爭的漩渦,還原生活本來面目,除了在語文上要改革,恐怕配套的改革都勢在必行。例如對于孩子價值觀的培養,對于我國歷史文明的傳承,對于自然科學的興趣的培養,都應該結合起來,而不是單純地把語文看做是一個孤立的部分,而是要放在素質教育這個大背景來培養。
前幾日看了一篇介紹國外對于孩子成長教育的文章,里面談到了孩子智力的開發,對于自然和生活的認識,不是采用灌輸式來實現的,而我們這次語文改革就帶著這方面的意思,但是我們忽略了身邊的實際,現實生活需要的是文化快餐,漫長的計劃恐怕到后來還沒有實施就會擱淺,倒不如將視線放短一些,走出一條實效和利益相結合的中庸路線。
這條中庸路線是不好進行的,當然也不便在全國一下子推廣,但是可以從試點做起,從小就將教育按照興趣來編排,并且打破學區限制,允許教育可以跨地區和跨越單一興趣,孩子在童年或者是在成年以前都可以通過不斷地實踐來不斷地嘗試著實踐自己的理想,不至于因為地域或者興趣的原因而喪失了對于學習的追求。
同時,改變的原有觀念,既然是義務教育,而不是功利教育,那么升學就要效仿歐美大學的入學方式,采取報名和考核多角度、多標準的方式,不能單純用分數來衡量孩子的潛力和未來,況且國家的未來不是單單用幾個框架來概括的,就像古希臘的成功一樣,輝煌的文明就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個放和鳴都應該從孩子那塊處女地開始。
綜上所述,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對于中小學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但是不要搞“大躍進”,而應該依據各地情況,把地方教育、情感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教育、開放教育結合起來,這是個浩大的工程,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但是希望從這一代人開始。
(作者單位 四川省儀隴縣義路鎮小學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