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和深入,進一步完善學校的信息網絡,使信息技術更好地為教育服務,是廣大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然而,當前信息技術在中小學的應用中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從觀念轉變、教師素質提高、軟硬件建設、資源庫建設、地區間交流合作和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對策研究。
關鍵詞:信息技術;信息素養;評價
一、當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信息技術的錯誤認識
由于信息技術在國內應用于教育的時間不長,且信息技術本身發展迅速,因此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對信息技術有很多錯誤認識,主要表現如下:
(1)將信息技術等同于計算機技術。計算機技術廣泛而深入地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就認為計算機技術就是信息技術,計算機教育就是信息技術教育。其實,我們知道信息技術是包括計算機技術在內的范圍更廣泛的各種技術。
(2)信息技術能解決所有教育問題。由于信息技術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等名詞、概念在國內炒得沸沸揚揚,有關其作用、優點的文章漫天飛舞,教師和學生在這些觀點、理論的引導下,就產生了誤解,片面地認為,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后,就可以解決傳統教育中的一切問題。并且他們對信息技術寄予了過高的期望,然而現實卻不是這樣的,于是他們對信息技術的失望也很大。
(3)信息技術教育就是在課堂教學中使用計算機。這種錯誤認識主要源于當前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時,大家主要強調計算機的使用,并且對一個學校信息技術開展情況的評價很大程度上是看其計算機的配置和使用情況。于是大家都片面地認為,在課堂教學中使用計算機就是信息技術教育。
2.“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一些學校和教師不敢、也不愿意放棄他們進行了多年的、有了豐富經驗的傳統教學方法,教師們仍然是用原來的方法進行教學。再加上目前信息技術課程不是中、高考的科目,于是信息技術成了學校的“副科”,學生可以不好好學,教師也可以不好好教。這一問題在農村和邊遠地區顯得特別突出,甚至在一些大城市的很好的學校里也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3.教師的信息素養薄弱,不能適應要求
剛才已經提到,在一些學校軟硬件資源的利用率很低,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薄弱,不能適應信息技術教育的要求。在各學科教學中,所謂的“信息化教學”,很多教師只是將書本或講稿上的內容簡單電子化而已,甚至信息技術課也一樣,教師不能通過教學教會學生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學習,這也使得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變得很枯燥、乏味,影響了師生的積極性。
4.評價不得法
傳統評價體系評價教學效果時主要是通過各種類型的考試來檢測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掌握與應用知識的情況,忽略了對學生各種能力的考查。同時,這種傳統的評價過于注重考查短期教學效果,如學生的學習成績等;忽略了長期效果,如學生的各種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等。而運用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主要是強調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創新精神、創造能力、信息素養,而這些能力與素質在現行的教學評價——主要是各種形式的考試中無法體現或很少體現。評價的不得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5.資源的匱乏與重復開發問題嚴重
一方面,由于我國信息技術起步較晚,在中小學的應用也較遲,因此在信息技術應用中,很多教師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感嘆,資源的嚴重匱乏阻礙了信息技術在教學和學校管理中的應用。
另一方面,經過很多人的努力,相繼開發了一大批教育資源,表面看上,這些資源較多,但真正能夠滿足教學實際需要的有用資源卻相對不足。同時各個學校和各級機構在開發這些資源的時候,相互之間也沒有進行很好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資源的重復開發,這就使得本來不足的資源更加缺乏。
二、信息技術中面對問題的對策研究
1.觀念轉變至關重要
宣傳新的學習觀。傳統觀念中學習僅限于繼承性學習,而在信息技術條件下還要求自主性學習和創新性學習,并且這兩種學習更為重要。要通過一定的宣傳手段如輿論導向或工作中的獎勵、晉級、晉職等引導和促進師生自覺地學習,使他們在時間上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在空間上形成“不局限于學校學習,而是在整個社會中學習”的觀念,在目標上形成“以培養創新能力為主”的觀念,讓所有人認為學習是一種需要,并引導他們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來實現這種需要,宣傳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信息化的學習方式。
2.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信息素養
(1)引進高素質的教師。在引進教師時,嚴格把關,對于待引進的教師的專業水平、計算機水平、普通話水平等要嚴格考核,這樣使得新教師可以很快地發揮自身的優勢,在教學時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進行很好的整合,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2)對在職教師有計劃地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水平。政府、教育部門以及學校應該定期組織培訓班,并制訂一系列激勵措施,鼓勵教師參加培訓。通過專業培訓讓教師達到以下目標:掌握現代教育、教學、課程和學習理論,熟悉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了解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理論和相關技能,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電子備課、多媒體課件制作、資源組織、資源開發和教學設計。目前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在國內很熟歡迎,我們可以組織相關教師參加。當然還可以參加其他類型的培訓。
3.軟硬件建設齊步發展,并提高資源利用率
政府要引導學校軟硬件建設齊步發展,促進資源的合理而高效的使用。同時還要制定相關的規范或評價指標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避免資源的閑置,造成浪費。
4.加大教育資源庫建設的力度
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可以放寬政策,允許企業或學校建設營業性資源庫。政府只對其進行規范化管理、監督、指導,而企業和學校可以對資源庫的使用者收取合理費用。有條件的學校應該配備專門人員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
同時,在資源庫建設的時候必須反對壟斷,通過公平競爭來促進教育軟件和資源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祝智庭.中國基礎教育信息化進展報告[J].中國電化教育,2003-09.
[2]陳琳.中國教育信息化優化發展之戰略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3-01.
[3]阮智勇,王建平.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教學改革[J].電化教育研究,2001-01.
[4][美]維娜·艾莉.知識的進化.劉民慧,等,譯.廣東:珠海出版社,1998-09.
[5][美]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08.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宜興市荊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