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育是整個基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筆者通過對傳統音樂課堂教學的反思,就如何在新時期的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音樂;創新;興趣;想象
教育是治國之本,有了教育,人類才能得到凈化,人的素質才能不斷地提高。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教育已成為被進一步研究、探索、改進的話題。有的人認為傳統的教育輕車熟路,這是缺乏現代教育意識的反映。如今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育的提出才是時代的呼喚、教育的升華,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有效途徑。21世紀是競爭、發展的時期,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更高,只有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才能滿足時代對教育的期望。
何為創新意識?如何在音樂課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認為創新意識是在一定的知識積累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產生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活動。談到在音樂方面的創新意識時,人們往往會將其與音樂創作聯系在一起。當然,音樂創新意識的突出表現莫過于音樂創作,但是在普通高校的音樂教學過程中,不可能去培養專業的作曲家,而是應該通過音樂的創新意識活動去啟動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發掘學生的聰明才智,培養有創新意識的人。那么,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要成功地在實施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實現從傳統式教學向創新式教學的轉變。
傳統的音樂教學是從專業角度對學生進行音樂理論的傳授和音樂技能技巧的訓練,或者是僅僅滿足于學生會背一些音樂知識,會唱一些歌曲。教學方法常以講授法、練習法為主,課堂教學往往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習慣把學生當作教學的對象,當做知識的承載體。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向學生傳輸盡可能多的知識,“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幾乎成了課堂教學普遍采用的方法。音樂教師為了確保“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目標得到落實,不厭其煩地講解樂理知識,要求學生背誦大量音樂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等,一味強求學生進行枯燥乏味的技能訓練,使教師成為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權威,忽視教師應是“激發學生思維的泉眼”。這樣就極大地損害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積極性,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能力創新,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展,甚至喪失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往往在內容上以教材為本。傳統的音樂教材知識性強、審美性差,不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音樂教師上課時又基本上按照音樂教材上的內容進行教學,導致部分學生只愛音樂,不愛上音樂課。教師過于依賴課本,把學生束縛在有限的知識界限內,使他們很難展開想象的翅膀。
另外,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它借助聲音通過旋律和節奏創造藝術形象,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正是這種抽象性,給人們提供了展開想象的巨大空間。教師在啟發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藝術表現中,不要用“標準答案”束縛學生。如果教師一定要以自己的理解統一學生對某音樂形象的認識,這無疑是給學生的思維罩上了一個大鐵籠,對學生與眾不同的言行作不適當的評價,更摧毀了學生的自信心。
我認為,應該實行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教學方法。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敢說、敢問、敢于發表意見。教師應在課堂中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每個學生的表現欲,巧妙運用激勵語言、動作、眼神,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當學生的想法或表現明顯不正確或不完善時,教師應首先肯定他們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激發創新熱情。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和諧的雙向交流中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另一方面,學生僅僅“敢創新”還不夠,還要“會創新”。要使學生會創新,就必須幫助他們儲備豐富的基礎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養成多向可變的思維習慣,學會基本的創新方法。那么要培養音樂方面的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