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詩歌語言精練,意境優美,寓意深邃。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并運用它,不但可以提高學生說話、寫作的水平,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但由于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因而古詩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下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下多媒體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
一、雙管齊下,體會意境美
1.畫面展示意境法
別林斯基說:“詩歌不能容忍無形態的,光禿禿的抽象概念必須體現在生動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滲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滲透多面體的水晶一樣?!?
例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繪初春景色的詩。如果僅從字面上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即使背誦下來,也很難體會的美感。教學這首詩時,我充分利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先用多媒體放一段有古箏伴奏的詩文朗讀,接著用投影儀放了一段事先剪輯好的春意盎然的美麗圖畫:那翠綠的青山,如因的綠草,蕩漾的碧波,爛漫的春花,鶯歌燕舞,馬蹄輕快,牧笛悠揚……使學生身處早春的氛圍之中,從直觀形象的教學形式中感到春意綿綿,春光無限。然后再讓學生隨朗讀錄音朗讀詩文,加深對古詩的理解。這時進行朗讀和說話等語文能力訓練,訓練充分到位,教學效果良好。在這堂課中,學生伴隨著春意盎然的畫面,主動參與,興趣盎然。
2.音樂感受意境法
音樂是開啟人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詞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留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李白的《渡荊門送別》這首詩時,我選用了與所教古詩的詩意相協調的古箏音樂《送別》,那舒緩、悠揚的旋律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長江之濱。
二、指導朗讀,體會情感美
古代詩歌押韻合轍,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呈現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然而要想把古詩讀出韻味來,也并非一件易事。教學中若采用形象直觀的現代化多媒體輔助教學,旋律優美的音樂,韻悅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例如指導朗讀《天凈沙·秋思》這首詩時,我在學生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詩畫欣賞”。屏幕上顯示一幅幅圖畫: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這時我先讓學生聽配樂詩朗誦,伴隨著音樂,學生靜靜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遠的寫意畫,耳邊聽到的是曲調婉轉的古曲,充滿深情的朗誦。此時,詩、書、畫、曲多種美融為一體,既使學生們的心靈受到了強大的感染與震撼,也使學生產生了一種要努力讀好古詩的強烈愿望。學生有了讀好古詩的強烈愿望,在練習時就特別認真。一個同學讀完了,其他同學真誠地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后主動把自己對詩句的理解,以朗讀的形式表達給大家。這樣,同學們通過一遍一遍的朗讀不僅把握了詩的節奏、詩的韻律,而且還培養了語感,使他們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詞一句都是經過作者千錘百煉所至的,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傳統的古詩教學采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現代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行、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義深刻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
如古詩《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直”字用得十分絕妙,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體會。而課件的恰當運用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你有更好的字可以替換嗎?緊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課件,畫面上:大漠無邊,長天空闊,在這廣闊的背景上,一縷直上青天的輕煙,以及滾滾的黃河呼嘯著奔騰而去,在河的盡頭,是一輪又紅又大的圓圓的落日。課件展示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畫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學生的興趣極為濃厚,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畫面中領悟到“直”“圓”字的妙處。
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的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發展思維創造良好的氛圍。
?。ㄗ髡邌挝?江蘇省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