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故事教學是思想品德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愛學,主動融入課堂教學,參與課堂,體現主體作用。
關鍵詞:故事教學;實施;反思
我們學校屬課改實驗區,使用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它是幫助學生學習,陪伴青少年成長的思想品德教科書,該教科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從學生“學”的角度為出發點,是名副其實的“學本”。就是說它是在老師的組織、幫助下,學生自己學,從而完成對自身品德、修養、性格、乃至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
故事教學是思想品德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愛學,主動融入課堂教學,參與課堂,很好地避免空洞說教,創造性地體現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收到獨特的效果。下面,我就結合在《思想品德》課中的故事教學實踐談點體會。
例如《萊特兄弟的故事》:一個牧場,住著一戶牧民,每天父親出去放牧的時候,都要把兩個年幼的孩子帶上。一天,當他們走過一座山崗的時候,看到一群大雁從天空中飛過,身邊的兒子羨慕地說:“要是我們也能像大雁那樣在藍天上自由飛翔,那該多好啊!”父親聽了接過話說:“孩子,你能飛啊,不信你試試看。”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于是學著大雁的樣子,張開雙臂,起跑……跌倒了。“孩子,你飛不起來,那是因為你還小,爸爸就能飛,不信你看……”,結果,爸爸也沒有飛起來。這時,爸爸意味深長地說:“孩子,爸爸飛不起來是因為太老了,不過,等你們長大了,就一定能飛”。果然,當哥哥34歲那年,兄弟倆終于飛上了藍天。
一、故事教學的實施
在中小學,學生喜歡聽故事是個不爭的事實,學生可能不喜歡某一門功課,不喜歡某一個老師,但沒有幾個不喜歡聽老師講故事的。我們經常聽學生這樣說:“老師,課堂上多給我們講些故事吧,我們喜歡聽故事”。可見,青少年學生愛在玩中學,愛在樂中思。故事是生動地講述出來的,可以讓學生在故事情節的召引下更加集中注意力聽講,更加積極地思考,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故事教學的科學實施,要把握好以下幾個環節:
1.故事選擇要有針對性
(1)故事要符合青少年學生的學習需求。一是故事要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貼近學生實際,使學生在故事講述中能夠明白故事蘊含的道理。二是故事要與教學內容相吻合,在具體的思想品德教學中,應根據每節課的講授要求,根據具體教學內容來選擇故事,編撰故事。如《萊特兄弟的故事》,它不僅是初中生所熟悉的,也是同學們容易理解的。同時還能與各年段的教學內容相聯系,可用于對學生的理想、信念、奮斗目標、成才及堅持不懈的精神等教學內容。
(2)故事還要給學生以新鮮感。故事應從生活中發現,尤其是學生生活中每天都發生的故事,故事雖小,意義豐富,只要我們善于發現,發掘生活故事蘊含的哲理、道理,我們就有無窮的教學資源。當然對生活中故事,要根據教學需要再加工。恐怕很多人都有喜新厭舊這種習慣,老師和學生手上都拿著一本同樣的教材,我們都看過了,新鮮感早過去了,課堂上我們再照葫蘆畫瓢式的講一遍,課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故事講述要有藝術性
故事教學成功與否,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便是故事的講述。講述故事要讓學生參與到故事中來,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而不斷設置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共同完成故事的講述,讓學生在故事進程中就受到教育,得到啟發。
所謂故事講述的藝術性:一是故事講述要有懸念。通過故事講述過程中不斷設置的懸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發展,體現故事教學的魅力。如《萊特兄弟的故事》,就可以設置如下的懸念:“孩子真的能飛嗎?”“爸爸為什么要這樣告訴孩子呢?”“難道爸爸就一定能飛嗎?”“兄弟倆最后飛上天了沒有?”等問題來制造懸念,組織教學。二是要讓學生參與故事、猜故事。教學用的故事根據需要加以改編,選擇的余地就比較寬泛,情節設置的自主性更強,可以增加許多互動環節,如讓學生演一演某個片段、某個角色,猜一猜接下來的故事情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體驗式教學情境創設的一種積極嘗試。
3.故事效應的多重性
故事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體會到故事蘊含的深刻寓意,然后對照自己的所思、所學、所做,找出差距和不足,鞭策自己,改正自己。
寓道理于故事之中,有利于學生愉快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能使學生具體地受到健康的思想感情的感染。借助于故事,教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其效果往往比冗長的論述要好得多。然而講故事畢竟是一種教學手段,是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服務的。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思想品德也不能只為講故事而講故事,或把故事當為談資或逗趣的材料,而是通過講述故事,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達到“以情激趣”牢固掌握知識的目的。
故事是生活的一種形式,也是一個影子。我們可以把生活中的許多故事篩選出來,選擇情趣高雅、富有教育意義的例子,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因為這些故事源自生活,能夠讓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觸發他們去思考更多生活中的案例,從而間接實現“生活教育”的目的。就像《萊特兄弟的故事》一樣,故事教學組織得好,就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放飛自己的夢想,堅持不懈地努力,使自己在將來飛得很高、很高,很遠、很遠……
二、故事教學的反思
思品教學使我深切地感到,課堂上的說教學生不愛聽,教學效果也不佳。在教學中適當講述一兩個故事,既能打動學生的心,也便于學生掌握課文內容,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寓于故事中的道德知識和行為要求。但課堂上一味講故事也不行,一味講故事,只能喧賓奪主,那么如何妙用故事呢?其基本要求是:
1.“準”
所謂準,就是要緊扣教學要求,針對學生思想實際,把握故事與所教課題內容的關鍵點,并有機地結合起來。又要把握好故事教學超越教材,超越教材不能讓學生甩開教材,而是讓學生從教材出發,超越教材的局限,最后再回歸教材,感悟與反思所學。
2.“趣”
趣就是要生動有趣,對學生有吸引力。故事本身就具有趣味性,特別是曲折的情節、驚人的場面更使故事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但要注意掌握時間,掌握分寸和火候,一味強調曲折的情節,既會拉長時間,也會分散主題。
3.“精”
每節課講的故事不能多,一堂課只有45分鐘,故事一多,反而相互沖淡,容易造成學生的審美疲勞,由煩生厭,反而產生了消極作用,難以給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也無法充分發揮每個故事的教育作用。
4.“新”
新,就是要注意選擇反映時代氣息的新人新事,增強時代性。對這些故事,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就有所接觸,課堂上講這些故事,無疑對學生有很強的震撼力,即便是舊故事,也要賦予它新內容,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目的。
故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效果是明顯的。以上我僅僅是以一例來加以說明而已,難免會以偏蓋全,只當是以同行共勉吧。
(作者單位 福建漳州市南靖縣山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