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8日,中國最早組建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廣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更名儀式在廣州召開,筆者有幸參與,并見證這家中國金融體制改革試點銀行,成立已23年的金融機構的更名大典。在更名之前,人們便習慣于將廣東發展銀行簡稱為“廣發銀行”,而更名后為廣發銀行,但從字面看似乎無大差異,然筆者細讀廣發銀行相關資料及橫豎對比中國銀行業的更名發展之路,發現之前實在是管中窺豹,是有此文,以發拙見。
借更名之勢,推銀行策馬前行
作為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試點銀行,廣發銀行于1988年9月,經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美麗的珠江之畔廣州成立,是國內最早組建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從成立之初,廣發銀行便秉承著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廣東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業務發展、產品創新等方面積極探索,多項業務產品創新同業第一,如國內第一家辦理按揭貸款的銀行、首批開辦離岸業務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國內首家推出先消費后還款的貸記卡的銀行、首家發行美元和港幣信用卡的銀行、業內首次在全國實施通存通兌等等。
可以說,在國內其他銀行尚安居存貸業務本位之時,廣發銀行便早已開啟了自身的金融創新之路。而歷經23年的發展,廣發銀行的業績也已取得了喜人成果。截至2010年末,已連續四年盈利,廣發銀行總資產達8143.90億元,總負債7715.08億元,所有者權益428.82億元,分別比2009年末增長22.19%、19.74%和93.25%。各項貸款余額4668.39億元,同比增長22.57%;各項存款余額6288.58億元,同比增長15.62%。凈利潤增長速度在股份制銀行同業中名列前茅。在各項業務加快發展的同時,廣發銀行資產質量和抗風險能力也大幅提升,中間業務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長。而截至2011年3月末,在分支機構網點分布方面,廣發銀行已在全國共設有29家直屬分行和547個營業網點,網點遍布境內12個省(直轄市)45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覆蓋全國主要經濟發達地區。
在各項業績迅猛發展之際,已經成熟的銀行品牌因何又要更名,并更換logo,細看廣發銀行的注冊名稱也許可知曉一二。廣發銀行在經監管機構和相關政府部門批復同意后,將原注冊名稱“廣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更改為“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廣發銀行”;英文名稱變更為“China GuangfaBank(中國廣發銀行)”。
可見,在更名之后,廣發銀行將“廣東”略去,而英文名更是加上“China”
(中國)一詞,縱向聯想之前其他股份制銀行,如福建興業銀行更名為興業銀行;而橫向則是近些年城商行的大行更名之舉,便不難料出廣發銀行的更名之意。盡管其已為全國牌照,其意實在于從名稱上將銀行賦予超越地方區域化,更加全國化甚至為未來國際化發展之路做好準備。
從1987年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成立,到目前已有12家銀行,已有5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更名,姑且不考慮歷史原因,僅以名稱更改為思考點,其中廣發銀行、興業銀行、恒豐銀行與浙商銀行在更名后,擺脫了地域性形象的限制,而中信銀行更名后則彰顯更加綜合化。而未更名的股份制銀行中,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中國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與渤海銀行本身無此顧慮,因此,更名可能不大;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未來難免效仿其他銀行更名;至于深圳發展銀行,其在與平安銀行合并后是單純去掉區域性名稱的限制,或謂其他則尚未可知。
界限趨于模糊,分類或應再行
如前所述,廣發銀行的更名從與之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對比看,彰顯更加清晰全國性銀行形象的味道。而如果橫向比較,近年來,大舉擴張的城商行更名之勢更能讓人聯想廣發銀行更名之意。既然都在探尋做大、做強,城商行的跨區域經營限制又在減少,那么,其差異又有哪般呢?中國銀行業的三大主力部分是否重新洗牌?在此,筆者僅幾點思考羅列于此。
規模優勢似需再議,城商行擴張之勢迅猛
根據中國銀監會按照資產規模、類型以及牌照等分類,中國銀行業大抵可分為六類,即:資產規模較大,可歸為系統重要性機構的5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12家規模相對較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3家政策性銀行、1家郵政儲蓄銀行、150多家城商行與城市信用社、農商行及農信社。而其中有全國性牌照的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四類;再具體到商業性機構為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三類,共18家(因當前改制后的國開行尚不能吸收存款,暫不將其納入其內)。這其中,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由于歷史原因,可稱的上是家大業大,其他銀行短期內難以趕超。此處單談論12家股份制銀行,盡管其均有全國性牌照,且業務、產品、風控能力等方面有趨于完善,但就其綜合實力而言仍有差距,若按資產規模分,可分為兩個梯隊,一類是資產規模在l萬億元以上的,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另一類是資產規模在1萬億元以下的,為另六家銀行,華夏銀行、廣發銀行、深發展銀行、恒豐銀行、浙商銀行、渤海銀行。
而城商行方面,大型城商行在各項經營業績指標也在穩步提升。單就其規模而論,從表1可看出,排名最后的渤海銀行已被12家城商行超越,浙商銀行被7家城商行超越,而恒豐銀行已被4家城商行超越。金融業作為最將求規模優勢的產業,在2009年4月,銀監會的《關于中小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市場準入政策的調整意見(試行)》發布后,城商行進一步迎來高速發展之機,城商行通過設立分支行以及村鎮銀行等形式迅速擴張如規模(如北京銀行的分行數量就已達8家),而一些股份制銀行由于諸多原因,發展相對緩慢,其對大型城商行的規模優勢已不再明顯。
業務趨同。小微業務成為爭搶重點
在世界銀行將小微金融業務大舉引入中國后,面對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在存貸款大客戶方面的天然優勢,城商行大都選擇本地經營與中小企業,而小微金融業務經證明后的豐厚回報與較低風險,加之如德國IPC公司等技術模式的成功銀行,如包商銀行、杭州銀行等城商行都已成為中國小微金融業務的主打品牌行。而股份制銀行方面,中國民生銀行在意識到小微金融業務的較大空間后,已明確將其作為自身發展的主營業務之一,招商銀行則是一直將零售銀行業務作為自己的招牌業務,而廣發銀行在更名后也將“打造中小企業最佳合作銀行”和“最佳財富管理銀行”最為自身的品牌定位。可見,股份制銀行在嚴格歷史,繼續需求大客戶,競爭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同時,也在與城商行競爭小微金融客戶。
實則,客戶本無屬于哪類銀行之分,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由于歷史及自身規模原因,與大客戶、批發銀行業務有著天然聯系;城商行由于規模較小,則會重點關注中小企業及微小企業·股份制銀行處于中間,其在穩固已有大客戶的同時,會更加關注新的利潤增長點,如小微金融業務。因此,未來將有更多股份制銀行將開啟并專注小微金融業務。

股份制城商行分流,洗牌在即
城商行在前期迅猛發展,必然集聚一定風險,因此,未來短期內城商行的跨區域經營步伐可能放緩。而股份制銀行的經營在保持穩健上升的同時,其快速的可能性不大。而從長期看,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在自身業務特色定位明確后,其大型機構的定位將更加明確,而外界風傳的系統性重要機構也將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納入期內,而城商行中的大型機構則在長期內會進一步擴大經營步伐,并與其他一些規模較小的股份制銀行一致化,而小型城商行則會繼續堅守本地。在業務方面,中小企業、小微企業、零售業務也將成為股份制銀行與城商行共同爭奪的焦點,其業務界限也將被破除。
因此,未來在經歷洗牌后,重新劃分應是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構成第一梯隊;而小型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大型城商行的第二梯隊構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實質全國性銀行;城商行成為堅守當地的第三梯隊。
責任編輯: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