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輪通脹主要是需求拉動型的周期性通脹,反映的是過去兩年政府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下經濟的強勁反彈。雖然可能影響通脹預期,但貨幣擴張還是主要通過刺激總需求,進而推高物價的。所以,中金認為,需求壓力是近期工資上升和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結構性供給因素(例如勞動力增速降低)的變化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不是影響經濟短期波動的主要力量。
一般來講,控制通脹需要緊縮貨幣政策、控制信貸的投放加息,匯率升值等,但這些因素可能會造成經濟增長的放緩。那么,我國控制通脹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有多大呢?
回顧2004-2005年、2007-2008年的上兩輪調控,整體估算“控制通脹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結論是:CPI通脹率每降低一個百分點,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0.8個百分點。這一比率表明,目前中國控制通脹的成本相對溫和。
之所以說相對溫和,最根本的因素還是在于中國經濟是一個供給充分的經濟。這一點從不久以前還有很多人在談論中國產能過剩,就可以證明。一個供給充分型的經濟,控制通脹會比較容易一些。
最近,一種說法比較流行:印度、巴西、越南這些發展中國家的通脹率比中國高很多,好像高通脹是新興市場國家共有的特點。基于這種邏輯,有人提出,為什么中國通脹率不可以高一點呢?
這是因為,雖然都是新興市場國家,但各國各自的經濟結構、人口結構,是不一樣的。假如把25歲-64歲之間的人看作生產者,25歲以下和64歲以上視為消費者,那么,中國的現實是,生產者比例遠遠超過消費者——每百名消費者有120名生產者支持。這個現象對通脹的影響是什么?一是生產超過消費,另一個結果是,由于生產人數超過消費人數,所以過去十年中國的儲蓄率很高,而儲蓄率高的直接結果就是投資率高,投資率高又導致產能快速擴大。這兩個因素加起來,促成了中國發展成為供給充分型經濟。
但是在印度,生產者比例小于消費者,每百名消費者僅有80名生產者支持。所以他們形成了短缺型的經濟,結果導致了其通脹率比中國高、存在長期貿易赤字等現象。巴西的情況也類似。
因此,不能簡單地通過對比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的通脹率可以高一點。其實中國的人口結構更接近于美日德國等發達市場國家,他們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比率,大致維持在110%、120%的水平。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中國現在是供給充分型經濟,且控制通脹的成本比較低。但這并不是說貨幣政策不重要,而是說包括人口這些根本性的因素,會影響貨幣政策的制訂。
這不是說控制通脹的成本低就表示中國經濟沒有風險。跟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比起來,中國未來幾年資本泡沫,主要是房地產泡沫的風險會很大。原因有二:一是儲蓄率比較高,基于現實的人口結構,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高的儲蓄率需要尋找投資機會。二是正因為C P I通脹比較溫和,通過貨幣政策緊縮來控制資產泡沫面臨的阻力大,不容易做到,因此資本市場還會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把這兩個因素加總來看,中國未來面臨的主要風險還是房地產價格泡沫。所以,怎樣通過結構性的政策:包括增加供給,抑制房地產投資需求,以貨幣政策輔助,來控制房地產價格泡沫,可能是未來幾年宏觀政策一個巨大的挑戰。
(作者系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本文根據其在中金公司媒體團拜會上的發言整理,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