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的通貨膨脹引人關注,有言中國的通脹將威脅世界者,有言食品及房價飛漲將威脅民生者,有言通脹調控是2011年的重中之重者。但我認為,諸多條件和數據的指向是:2011年全年C P I不太可能超過4%,呈前高后低的趨勢,通脹拐點大約會在年中出現,通貨膨脹雖值得警惕但無失控風險,過度渲染通脹威脅無甚必要。
支持以上論據的理由如下:
理由之一,中國的通脹在新興國家中相對溫和,不可能威脅全球經濟。2010年,新興國家中,俄羅斯、印度的通脹接近10%,巴西接近6%,中國2010年的通脹大約在3.3%,處于相當溫和的水平。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通脹則不高于2%,仍有通貨緊縮陰影。不僅如此,中國政府在應對通脹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余地也相當大。因此,稱中國的通脹將威脅全球經濟復蘇的說法,大致是無稽之談。
理由之二,中國政府有相當豐富的應對通脹的經驗。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價格闖關,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惡性通脹,30多年來中國政府積累了一定的應對通脹經驗。同時,目前貨幣政策在利率和匯率方面,在各口徑貨幣供應量方面,有相當大的調控余地,中央財力也保證了平衡經濟增長和維持通脹穩定之間的把握。因此,政府似乎在應對通脹的成功經驗比應對通縮更深厚,更值得信任。
理由之三,目前中國的通脹是結構性的,主要體現為食品和房地產對物價影響較大,其中兩者分別能解釋物價上漲的80%和12%,余下的類項僅構成通脹不足一成的壓力。就食品價格而言,2010年食品價格的上漲主要是成本推進型的,隨著政府在食品生產、流通和銷售領域補貼力度的加強,加之寒冬過去春夏到來,糧食及果蔬價格漲勢均已趨穩。就房地產價格而言,2011年保障性住房的集中供應,以及層出不窮的各種調控手段,也使商品房明顯漲價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食品價格和房地產價格漲勢的趨緩決定了2011年物價失控的可能性不大。
理由之四,中國每一輪的通脹周期有其特點。過去15年,中國通脹的上升期大致為10個月,然后在通脹頂峰逗留約4個月,隨后逐步回落。比較這輪通脹,我們認為2010年歲末到2011年5月處于通脹頂峰期,通脹基數效應收縮,新漲價因素不多,因此,如無意外,2011年通脹呈前高后低的格局,上半年通脹平均在4.5%,下半年通脹平均在3%,全年大致在3.8%。這甚至還給政府余留了在下半年深化要素價格體系改革的空間。
理由之五,中國經濟增長和宏觀調控基調的調整。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已渡過了2003-2007年的高景氣期,2008-2013年經濟增速可能溫和降低到9%左右,追求過高增長率的基調已不復存在。目前宏觀調控也從“雙松”政策,轉為“穩健貨幣+寬松財政”的搭配。在加息周期和信貸增速回落的周期中,通常不太可能有持續高通脹的存在。我們預估2011年經濟增速大約在9.5%左右,新增信貸略低于2010年,加息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各有3次,在此背景下,通脹沒有可能從溫和走向惡性。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2011年通脹約在3.8%,前高后低逐步回落,值得警惕但不可能失控,因此通脹不應成為放緩經濟結構性調整的借口,更不應被過度渲染。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