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參股計劃,讓戶外媒體領域的兩大“敵人”變成了“朋友”。
2010年12月30日,分眾傳媒斥資以每股3.979美元的價格,合6100萬美元認購華視傳媒15%的股份。
為了表達誠意,分眾傳媒董事長兼CEO江南春所擁有的實體JJ Media,與華視傳媒CEO李利民所擁有的實體Front Lead還分別認購了約400萬美元的股份。
“過去,我們多次為了搶客戶碰面,甚至很多次是彼此做出的提案前后腳送到了客戶手里,那語言可都是競爭性的”,李利民向《英才》記者坦承他和江南春的微妙關系。
也許,正是這種“貼身肉搏”才讓雙方在一年多前便有意向坐在一起談合作。
一個是最大的戶外固定媒體,一個是最大的戶外移動媒體,試想,一個潛在廣告客戶,在分眾和華視的排他性營銷之下,最終只可能與一家簽訂一個較小的單子,比如10萬;但是,如果分眾與華視聯姻,客戶極有可能看中在樓宇、商場和公交、地鐵能聯動的廣告投放價值,而簽訂比之前稍大一點的單子,比如12萬。
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確立后,雙方將抱團爭搶其他的戶外媒體廣告市場。過去,銀行和汽車是分眾傳媒的大客戶,快消和日化品更青睞華視傳媒,未來,他們將是兩家共同的客戶。這也正是江南春與李利民最想要的。事實上,據李利民透露,雙方已經在一些項目上展開類似合作。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參股,在中國戶外媒體的資本歷史上極少發生,絕大多數都是全資收購。在特定的時機、采用特殊的手法,暗藏怎樣的商業邏輯?
就在江南春出手的三天前,華視傳媒與旗下子公司Vision Best向數碼傳媒集團(DMG)前股東提起訴訟。多家機構被指在華視傳媒收購DMG的過程中涉嫌虛假包裝財務報表,粉飾DMG的業績,使華視傳媒出高價購買。
2009年10月,風傳主營地鐵傳媒的DMG正要上市之際,主營公交媒體的華視傳媒以總價1.6億美元收購了DMG,在當時還被譽為珠聯璧合、抄底收購。
“這場收購給我們敲了個警鐘”,李利民坦承,未來對于財務數據一定要謹慎,要做更專業更細致的盡職調查,不能是對方提出一個財務報告和數據就相信了。
這樣的反思與江南春談到收購璽誠案時驚人的相似:收購過程中,我們沒有做過一個恰當的盡職調查,第一,因為我們是競爭對手,它不讓我們做盡職調查,怕我們了解清楚了不買;第二,它自己就要去美國上市了,如果成功,還可以融到1億多美元,它就有更多的底氣跟我們打。
如今,一個貌似“買貴了”,一個則徹底“買錯了”,2008年底,由于璽誠的運營每況愈下,只有“不要了”。
戶外媒體,曾經是資本市場的弄潮兒,分眾傳媒在上市后的兩三年間累計收購了60多家公司,當時江南春的邏輯是,當分眾處于市盈率25倍的水平,以6-10倍溢價收購一家公司以后,馬上可以提高每股收益率,推動股價。
最終,合并報表式的資本泡沫破裂,分眾傳媒回到了剝離非核心業務的道路上。
事實上,華視傳媒也在爭做資本市場“快魚”,曾高價請來德勤,就為在三年內上市。“IPO之前是講故事、講未來,今天是講實實在在每季度的數據和今年的預期”,李利民認為,戶外媒體廣告市場過去三四年的大浪淘沙,剩下的幾家將褪去浮華,更加專注于如何為廣告主帶來更大的價值。
其實,查閱分眾傳媒、華視傳媒、航美傳媒三家在美上市的戶外媒體股價與財報,會發現,三家的股價也在資本泡沫中經受洗禮。從上市后開高到跌入谷底,又漸漸回升,像是由“感性”回歸到“理性”。事實上,分眾對于華視選擇參股,而不是收購,也正說明了戶外媒體市場需要更多的安全感,而不再是沖動與冒進。
如今,分眾傳媒股價約23美元,估值約30億美元,其他兩家中,航美傳媒股價和估值僅分別為7美元、4.63億美元,而華視傳媒股價4.65美元,市值僅2.45億美元。
“我們被嚴重低估了”,在新一輪的合縱連橫之后,李利民決心用未來的業績增長證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