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引起外界注意的,是那串數字:2010年10月,20余家四川知名民企共同出資組建四川川商投資控股公司(以下簡稱川商投資)。公司一期注冊資本金10億元,計劃未來3年內將投資規模擴大到200億元,未來5年達到500億元。
雖然,民營企業公開抱團的現象越來越多,但投資規模如此之大,且由地方民企自發組織,并不多見。
好奇之后,人們關注更多的是:如此巨額的資金主要將投向哪里?由誰來操盤?公司發展方向為何?
“第一次討論董事怎么選,投資方向等,大家還吵了起來。爭得最厲害的是那些要求署名的董事。原因是董事席位有限,而大家又都是成功企業家,都想積極參與。”一位參會者向《英才》記者詳述了現場的情形。
雖然爭議頗多,但川商投資的高層人事安排最終還是在去年11月底敲定。宏達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滄龍擔任川商投資董事長,藍光集團董事長楊鏗、金驪集團董事長溫開金以及邁普集團董事長花欣擔任副董事長,另設三名董事。四川豪吉集團董事長嚴俊波擔任川商投資總裁。
目前,川商投資的10億元一期注冊資金已到位,位于成都市人民南路南延線的川商大廈將成為其首個實體投資項目。而股權投資、金融投資則是川商投資未來發展的另一個主攻方向。
“本來只是想組織幾家川企合伙做生意,沒料到這一想法頗合眾意。四川省工商聯介入以后,越來越多的川企加入其中。現在省工商聯的領導還建議下面23個市州都成立類似的公司,然后由川商投資進行控股。”川商投資董事會一位高管向《英才》記者表示。
“蓄謀已久”
“變化挺大的,根本沒想到會有這么多人參與進來,也沒想到會這么受重視。”當川商投資被當作全國范例被各省市“學習”后,川商投資的發起人之一、海特集團董事長李彪向《英才》記者感嘆。
川商們打算聯合起來干點事其實“蓄謀已久”。李彪就經常和溫開金等人一起交流此事。終于,去年,李彪和溫開金、花欣等企業家在一次赴新加坡考察歸來后,比較可行的想法被正式提出。“要做就做大。做大之后,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比如,國內其他地方的財團、外國財團及金融機構,紛紛來四川發展,往往是跟政府對接大項目。而單個的四川企業,卻因為能力有限失去了這些機會。這就使得我們必須要打造一個川商共同發展的大平臺。”
很快,這一提議得到了包括新希望集團劉永好、宏達集團劉滄龍等其他川商的支持。事實上,幾乎每個參與者都坦言很早就曾有“抱團”的打算,甚至為此做過各種嘗試,只是沒有如此大規模地操作。
而將川商“抱團”的想法上報給四川省工商聯、省委統戰部之后,川商們得到的答復是支持。不僅如此,省工商聯在川商投資接下來的組建和溝通工作中,還肩負起了主導作用。
應該說,川商投資的成立可謂天時地利。在去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之后,全國就開始鼓勵民營企業進軍投資領域。四川省工商聯黨組書記鐘家霖肯定了這種“抱團”行為,認為川商投資的成立,“為民間資金搭建了便捷平臺,既能吸納投資又可以從事投資,有利于激活民間資本,也有利于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在省工商聯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川企參與了進來。李彪介紹說,有的企業甚至把全部資金都投了進去,“這樣一來,原來的企業就完成轉型了。川商投資還能起到先進帶后進的作用,一些有閑錢卻無處花的企業也有了出路。”
2010年10月中旬,川商投資在“第二屆川商大會”上揭牌。全國首個由民營企業發起并籌建的經濟組織——川商投資應運而生。
成立之后,川商投資發起人之一劉永好表示,抱團發展能讓川商們實力更大、影響更大、機會更多、發展更好,而這種聯合投資的模式也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投資理念。
川商銀行?
以往,浙商、溫商的“抱團”天下聞名,尤其在金融方面,更是獨樹一幟。于是,有觀點提出,川商投資最終的模式與道路是否會與浙商、溫商類似的組織殊途同歸?
顯然,與規模的“沒想到”相比,模式已經被操盤者們深思熟慮過了。
在李彪眼中,川商投資不同于浙商、溫州商會的“抱團”模式。“他們的組合很靈活,通常是在不同的時段和商機中,采用比較松散的方式隨機組合”。而川商投資則是通過統一的企業運作方式,有方向有宗旨,更規范。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川商投資的最終目標可能是辦成“川商銀行”。“一旦將這種模式延伸到地州,就像組建了一個龐大的川商體系一樣,之后再漸次涉及PE、VC、金融擔保等業務,那時的川商投資實際上就是一個準金融控股集團。”類似觀點指出,這正是浙商銀行目前的發展模式。
浙商銀行的網站顯示,其創立于2004年,總部設在杭州,現有股東22家,監管資本207億元。自成立以來就被稱之為“真正的民營銀行”。
成立之初,浙商銀行一共有15家股東,萬向控股、廣廈控股等13家民營企業共占股85.71%。在第二輪增資完成后,股東數雖由16家擴容至19家,但其中民營股東為18家,持股比例仍為85.71%,其“民營特色”仍未改變。而與浙商銀行相比,川商投資和民營特色更為濃重,股東全部是民營企業。
從浙商銀行的例子可以看出,“民營背景”的初衷是為民營經濟服務,為浙江民企服務,因此,浙商銀行在全國的布點是“沿著浙商投資路徑”布局的。目前,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山東、廣東、四川、陜西、甘肅和浙江省內的所有省轄市和主要縣(市),浙商銀行共設立(籌建)了60余家分支機構,全國性機構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而據川商投資的高管介紹,未來川商投資的“野心”還不止于此,不僅要在四川、全國布局,甚至會到海外購買資產。
除了在模式上與浙商銀行有些類似,業內人士還認為,在細分的業務上,川商投資可能也會與浙商銀行找到交集,甚至直接借用。
投資銀行業務也是浙商銀行的重點業務之一,而這和促進小企業的發展是有效結合的。浙商銀行專門設立了小企業信貸中心和37家專營機構,開發了突破抵質押方式的“橋隧模式”、“聯保貸款”、“村民保證貸”和“一日貸”、“三年貸”等適合小企業主需要的特色產品。基于小企業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的不斷突破,浙商銀行已經成為提供最多小企業融資服務模式的商業銀行,即同時提供間接融資模式(銀行貸款)、直接融資模式(在金融市場發行債券)和混合模式(信貸資產證券化)三種小企業融資服務模式。
可以說,浙商銀行是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進軍的一大成功范例。而在鐘家霖看來,川商投資龐大的資金投入同樣能為四川中小企業融資提供可靠的資金保證。屆時,川商投資不僅能幫助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還能順利實現小企業的產業升級換代。復旦大學孫立堅教授對于川商投資的模式也較為看好,認為可以復制到民營企業較多的省市。
不過,雖然期待眾多,但川商投資畢竟剛剛成立,還未試鋒芒。未來的路到底怎么走,如此眾多的個體參與后的操盤問題、如何平衡各方“小利”與企業發展“大利”、如何實現企業與地區同步發展……對于諸多問題,一切還是待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