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貌似,這是一個資本市場中逆市發行的失敗案例。2010年5月20日,國內最大的節能燈生產商——雷士照明(02222.HK)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其實,以其行業地位、LED新能源技術概念與其連續三年平均獲得53.3%的復合年增長率來看,雷士照明吸引投資者的目光應不是問題。但天公不作美,由于5月恒指受歐洲債務危機影響整體下挫6.4%,加之國內房地產新政實行的雙重影響,雷士照明上市首日即破發,最終收報2.04港元,較招股價2.1港元下跌2.86%,可謂慘敗收場。
但是,僅僅兩個月不到,雷士照明徹底“變臉”,不僅一改首日上市頹勢而逆勢飆升,還屢次改寫漲幅新高。同時,高盛、摩根、國元香港等多家券商如統一了口徑,多次上調其目標價之外,還給予增持評級。
雷士照明2010年中報表明,上半年雷士照明銷售收入上升85.9%,達2.04億美元,毛利率增加98.7%,為5538萬美元,經營利潤上升132.2%,為3180萬美元。
正是如此不俗的業績提振了投資者的信心。截至2011年1月10日,雷士照明股價報收4.11港元,與上市首日的收盤價相比,漲幅達50%。
在東芝、飛利浦等外資強勢品牌與家電巨頭紛紛布局照明行業的今天,一家注冊資本只有100萬元人民幣的小公司,面對這些財大氣粗的“對手”,將如何持續盈利?
無價資產
雷士照明誕生地惠州,這里大大小小的照明企業超過300家,占了中國照明企業的大半江山。
創辦之初,雷士照明沒有前輩佛山照明(000541. S Z)的百億市值身價,也沒有比鄰而居的TCL照明可以依靠的強大靠山。
“那時很容易賺錢,照明企業大多為‘作坊式’,沒有自己的品牌,僅依靠‘山寨’、代工、用價格或是原材料上加減控制成本的方法競爭。”雷士照明董事長吳長江對《英才》記者形容。
當時整個照明行業每年呈20%的增長,所有企業都擠到了擴大生產規模這一條路上,希望借此分食更多的市場份額。而吳長江卻選擇把賺來的錢投入到渠道與品牌建設中,通過加盟店方式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擴大了網點。這種自建渠道的方式不僅重構商業模式,還把“雷士照明”的品牌做了起來。
雷士照明的加盟店從2003年的300余家,迅速發展到2010年的2600余家。
交銀國際光電行業分析師謝劍英表示,全國性的品牌分銷網絡是無價資產,是雷士照明實現高于業界平均水平收益增長率的原因之一。數據顯示:雷士照明2009年國內總收益的74%來自其分銷商,競爭優勢較強。
搶食LED
對于“新技術改變一切”,吳長江深信不疑。
被業界普遍認為是第四代光源選擇的LED技術,不僅給全行業帶來了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同時還撼動著雷士的神經。
“奧運會給LED產業帶來了50億元商機、世博會在L E D上的投入是10億元,在廣州亞運會上,雷士照明中標80個相關照明項目,供應了1000多個產品。”吳長江愿意用數字說明問題。“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LED照明產業產值將超過1500億元。2015年,L E D在中國照明市場的占有率將達到20%,帶動產業規模達5000億元。”
2010年7月24日,有關部門公布了“三年淘汰10億只白熾燈,同時點亮同樣數量節能燈”的時間表,宣告了這場照明產業升級大幕的拉開。有了政策的保駕護航,巨大的市場機會讓多方看好這個淘金場。LED照明跨國巨頭歐司朗宣布,在惠州設立LED芯片生產線;日本日亞化公司也計劃在內地設廠,擴展LED照明產品線;LG伊諾特則規劃在惠州投資超1億美元,用于LED封裝、背光和照明應用。家電巨頭中,除了早已布局的TCL,美的也宣布進軍。近期,又有比亞迪投資LED的消息傳來。
“目前,國內市場中LED照明企業有幾千家,但銷售額排名前10的企業加起來的占比只有整個市場的百分之十幾。由于缺乏行業的標準化,因此競爭還處于諸侯割據的混戰中。”吳長江表示。
興業證券分析師認為,LED產業的發展,未來5年是黃金期。這期間,整條產業鏈上,從事高端封裝和下游應用企業,都有比較好的發展機會。同時,LED產品在產業鏈位置上更靠近消費端,也是電子元器件行業整體景氣度下降趨勢下的理想防御品種。
核心短板
“照明行業的未來一定會經歷優勝劣汰的過程,只有借助資金優勢實現規模經營,才能奠定自身地位。”吳長江認識到了這點,因而在2006開始了一系列的資本重組。
對賭協議一直被視為企業與資本零和博弈的游戲,有人認為“對賭”是企業的“保護傘”,有人將其視為在企業經濟疆域“開門揖盜”。在雷士照明的兩輪融資中,軟銀賽富、高盛就與吳長江設定了包括每年的業績指標、獎金、轉讓限制、優先購買權和共售權、贖回權等一系列“對賭”條款。
“很多人對‘對賭’褒貶不一,甚至有人對‘對賭’抱有憤恨的態度,說是洗劫。其實這就像買東西,物品的價值需要有證明的元素。誰都希望投資人投得多占股少,但投資人都希望投資少占股多,兩方是矛盾的。而解決這個矛盾的國際慣例就是‘P E’,即用管理層的業績來衡量投資方所占的股份。”
截至雷士照明上市,作為私募股權投資者的軟銀賽富、高盛分別占有雷士照明30.73%和9.39%的股份,軟銀賽富更超過了吳長江持有的29.33%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
資本問題之外,從傳統燈具走出來的照明企業,大都面臨光源核心技術的短板。事實上,從引資高盛、軟銀賽富借助資本手段開始,吳長江一直致力于光源技術的突破。五年來,雷士照明先后與G E開展了戰略合作,與復旦電光源研究所成立了光源研發中心,還以4931.4萬美元的價格從世紀集團手中收購了世通以及其旗下的三友、江山菲普斯及漳浦菲普斯公司,一躍成為了全國最大的節能燈制造商。
小企業多,大企業少,生產集約化和規模化程度低、規模效益小,在吳長江看來,這種行業特性情況下,LED照明企業要實行標準化和多樣化共同經營。將產品零配件如光源、電器、轉換器等實行統一標準化生產達到規模效應,提升利潤;在燈具等實行多元化的個性設計,用品牌經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無獨有偶,國際照明巨頭飛利浦也走著同樣的路。近年,飛利浦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收購LED燈具企業,如北美照明燈具公司、意大利LED設計公司Ilti Luce等。
“照明產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不能用家電行業的發展規律去評判。就像服裝業,發展了兩個世紀,但最后并不是全行業只剩下幾個品牌。”吳長江認為“這就像可口可樂,因為形成了標準化與規模效應,才不擔心有人造假,因為造假的成本一定比真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