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際國內復雜多變的經濟金融形勢,2011年央行貨幣政策重新回歸穩健軌道。在貨幣政策宏觀調控方面,央行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融資總量調控目標,并加大了貸款規模控制力度,多次調整準備金率和利率,實行差別準備金制度,由此對正在改革發展中的銀行業經營管理將產生深遠影響。本文試圖對此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下一步銀行業經營管理應對之策。
宏觀調控產生的積極影響
進一步豐富了貨幣政策調控的工具和手段。與“貨幣信貸”相比,“社會融資總量”更好地代表了社會總需求,與物價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更為穩定,央行可以根據“社會融資總量”的變化來調整“貨幣信貸目標”,這也是今年央行首次沒有明確信貸調控目標的重要動因之一。當債券融資、股權融資規模較大的時候,央行就會適當壓低信貸規模;當債券融資和股權融資規模較小的時候,就適當提高信貸規模,傳統的貨幣信貸目標制就演變為“彈性貨幣信貸目標制”。
合理分散信用風險。一是有助于優化我國社會融資結構,拓展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通過社會融資規模的調控,發展了包括政府債券市場、金融機構同業拆借市場、商業票據市場、銀行承兌匯票市場、股票市場、基金市場、保險市場、融資租賃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許多不同的市場在內的龐大體系,適當調整社會融資總量過度倚重銀行的格局,有利于分散信用風險。二是有利于調整經濟結構。社會融資規模結構的變化體現了全社會資金配置結構的變化。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能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三是加強對經濟薄弱環節的支持。拓展金融市場的深度,金融市場上創造更多的產品、工具和服務來豐富整個市場的融資渠道。支持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解決制約經濟均衡發展的“瓶頸”。
影子銀行將被納入監管視野。通過社會融資總量的目標控制,包括了信貸、股市和債市等在內的所有融資渠道,將信托公司、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納入地方法人機構監測體系,加大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非正規融資活動、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監測力度,將影子銀行體系納入貨幣當局的監管框架,其信用創造行為受到了金融監管當局有效約束。
進一步規范政府融資平臺的運作。當前政府融資平臺的代償性風險較為突出,應主要通過嚴格控制增量、扎實緩釋存量的方式逐步退出。實行社會融資總量口徑下的貨幣監測,可以緩解銀行體系融資壓力,提升直接融資比例。一是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引導政府通過產權轉讓實現逐步退出,舒緩負債壓力。二是實行資產證券化,化解銀行信貸風險。在社會融資總量的總體調節下,可以對融資平臺貸款證券化,借助于債券市場來解決巨大的存量問題。當前情況下資產證券化是保持并提高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的一項重要措施,既提升銀行資本充足水平,又從總體上化解了中長期貸款所引發的流動性風險。
有效遏制房地產行業投資沖動。房地產投資的持續升溫,這其中既有銀行信貸的資金支持,也有信托、保險、小額貸款公司的蹤影。通過社會融資總量的監測,確定合理的房地產投資增量,一方面加強銀行體系房地產貸款的規模控制,引導資金進入優質房企、保障性住房等領域,另一方面強化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相關貨幣政策工具的協同作用,雙管齊下,有助于房地產行業的融資規模和信貸風險的有效控制。
有利于優化信貸結構。在穩健的貨幣政策框架下,儲蓄過剩并作為全社會融資主要來源的模式將發生轉變,商業銀行由資產負債思維決定的風險偏好的經營導向將轉向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杠桿率、撥備率指標約束下對風險厭惡機制的追求,而隨著社會融資總量中直接融資規模不斷上升,新興產業特別是其中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將獲得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宏觀調控下經濟金融運行的新挑戰
增加流動性管理難度。2011年以來,伴隨著趨緊的貨幣政策,連續數次的準備金率上調,商業銀行明顯感受到了流動性壓力的增加,主要表現在銀行頭寸的緊張和期限錯配風險的加劇,資金市場價格攀升,增加了銀行流動性管理的難度。
管理層對銀行信貸規模控制難度加大。由于商業銀行資金運作能力的明顯提高,央行和銀監會的窗口指導、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等數量型調控工具效用受到限制和削弱,乃至加強資本充足管理都很難真正約束銀行的放貸行為。控制“社會融資總量”需要更多借助市場化手段,提高對利率、匯率等價格型工具的運用,通過加息和適度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等方式來實現對社會整體流動性的調節。
信貸規模控制方法與實際經濟運行規律出現脫節。在穩健貨幣政策下,各行對信貸規模計劃管理更為嚴格,信貸新增限額明顯下降,資金缺口明顯加大。從2009~2011年的信貸新增限額看,各銀行均呈明顯下降趨勢,導致企業的有效信貸需求難以及時滿足。一是在上年末壓降信貸規模的監管措施下,由于信貸規模簡單化的按月控制,很多已授信的客戶無法及時用信,在2011年初陷入無錢可用的尷尬。二是客戶授信審批周期明顯加長。信貸規模控制下貸款放款時間須根據還款金額和可用額度或者是上級行統一審批結果去安排放款,一定程度上加長了授信審批周期。三是放貸節奏與資金需求難以吻合。如,根據春耕資金需求特點測算,一季度基層聯社貸款發放額應占全年貸款新增額的50%,而宏觀調控部門卻嚴格要求一季度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貸款新增額不得超過30%。
小企業信貸擠出效應顯現。一是小企業信貸審批出現“排隊”狀況。鑒于總體信貸規模受限,出于對風險偏好、穩定大客戶及綜合收益率的角度考慮,銀行機構不可避免將信貸資金更多投向一些效益好,風險低的大客戶、大項目,導致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產生擠出效應。二是貸款利率普遍上浮,企業負擔增加。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一般由過去基準利率上浮10%~20%調為上浮15%~30%。一些企業因為資金不足或臨時急需用資,向小額貸款公司等非正規金融機構的融資利率已經達到30%甚至更高,使企業融資成本進一步增加。此外,貸款發放過程中捆綁收費現象突出,個別行通過價格杠桿搭售銀行其他中間業務產品或捆綁收費的投訴明顯增多。
銀企矛盾開始加劇。一是在信貸的逐步緊縮和負債業務發展緩慢的雙重作用下,企業獲得銀行信貸支持難度加大,融資渠道減少,造成資金回籠困難,賬面存款很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