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不對稱是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常見現象,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本文從信息不對稱理論入手,分析了政府部門主導與推動金融信息服務業的重要意義,提出了開展金融信息服務的模式和思路。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理論;公共信息服務
Abstract:Information asymmetry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market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person with sufficient information is often in the more favorable position,while the person with poor information is in the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ignificance of our government in leading and promoting financial information services from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ory,and puts forward the mode and thinking of information service.
Key Words:information asymmetric theory,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3-0016-03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這一理論作為現代信息經濟學的核心,被廣泛應用到從傳統的農產品市場到現代金融市場等各個領域。本文從信息不對稱理論入手,分析政府部門主導與推動金融信息服務業的重要意義,并提出開展金融信息服務的模式和思路。
一、信息不對稱理論的作用與啟示
信息不對稱理論闡明了信息對市場經濟的重要影響。該理論揭示了市場體系中的缺陷,指出完全的市場經濟并不是天然合理的,完全靠自由市場機制不一定會給市場經濟帶來最佳效果,特別是在投資、就業、環境保護、社會福利等關乎社會穩定的問題上。同時,該理論還強調了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重要性,呼吁政府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監督力度與提升公共服務的力度,使信息盡量由不對稱到對稱,由此更正由市場機制所造成的一些不良影響。信息不對稱理論對我們的啟示主要包含以下三點:
第一,充分認識新經濟的特點,高度重視信息對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影響。我們正在進入由信息業推動,以生命科學、超級材料、航天技術等新知識和新技術為基礎的新經濟時代。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高利潤與高風險并存、快速多變的風險經濟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市場經濟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很普遍,問題的關鍵是各行各業的決策者怎樣努力掌握與了解比較充分的信息,研究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把握住經濟、技術和社會的發展動向。
第二,在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應注意政府對經濟運行發揮作用的方式、方法的研究。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運用,都應以相關信息的收集、研究為前提。
第三,重視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目前,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都把占有、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十分普及。信息業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就業人數的比重,美國已經超過50%,澳大利亞、日本也接近50%。相比之下,我國存在較大差距。為此,應采取積極措施,大力扶持信息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對高新技術領域的技術信息和經濟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更要組織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專家學者,爭創高新技術的新優勢,以此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以政府為主導的金融信息服務
(一)金融信息服務對各類市場主體至關重要
1. 個人金融消費者。在網絡金融環境下的金融產品交易中,金融消費者所購買的商品或服務更多地體現在信息的匯集與傳遞上,主要表現為電子貨幣、數字貨幣和網絡服務,均屬于理念中的產品和服務,因其專業化與技術化的特性,消費者很難了解其確切含義;加之在金融機構的勸誘與廣告攻勢下,消費者往往更加理想化地認定自己的金融消費必然會帶來較大的回報。在此前提下,除極少數的專業人士,很少有消費者真正了解金融產品真實的組成與結構,甚至也很少有消費者能夠了解該產品的真實情況。而一旦購買了金融產品之后,又極少有消費者關注其運行方式與結構變化,發生損失時更是難以查明真實原因。筆者認為,隨著金融服務創新工作的快速發展,信息的不對稱性將是影響消費者權益的首要因素。
2. 中小企業。我國中小企業之所以在一段較長時期內發展受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歷史信用信息沒有得到充分的記錄。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既有融資的需求,又有選擇合作對象的需求。在融資時,需要通過權威的信息發布渠道使商業銀行或民間借貸者獲得自身的信用信息;在選擇合作對象時,需要通過權威的信息發布渠道來獲取對方的歷史信用信息,從而選擇到雙方均滿意的合作對象。
3. 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的發展和壯大更離不開信息的采集、挖掘與應用。在以客戶為中心的時代,客戶的需要就是企業的努力方向。金融機構需要根據客戶信息進行市場細分,選擇自己的目標市場,根據目標市場的需求推出相應的產品。在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網絡金融環境下,金融機構應該利用網絡資源,搜集各類客戶的需求信息,根據客戶的需求來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金融產品,采取特定的營銷策略來占領市場。同時,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與從事金融服務的非金融機構之間,也應該采取信息共享機制,達到互利共贏。
4. 政府部門。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是政府部門的重要職責。一方面,政府部門根據從各類市場主體收集到的信息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情況進行總體掌控,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另一方面,政府部門也有義務向廣大個人金融消費者、中小企業及金融機構提供權威公正的信息服務(按照國家法律規定屬于定密級別的信息除外)。根據“信號傳遞(Signaling)模型”,政府部門作為市場中具有信息優勢的個體,通過有效手段對收集到的金融信息進行分類與加工,將“信號”可信地傳遞給個人金融消費者、中小企業及金融機構等在信息上處于劣勢的個體,增強各類金融市場主體利用信息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降低其信息獲取成本,抵御各類金融欺詐事件的發生,控制和避免各類金融風險,減少投資的浪費,有利于市場競爭的有序化,保障金融市場的誠信環境,從而起到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的作用。
(二)以政府為主導發展金融信息服務的意義
金融市場是信息驅動的市場,信息對各類市場主體而言意義重大。金融信息在收集、整理和發布時,應保障其權威性和公正性,既要保證信息獲取的有效性,又要避免出現由互聯網的應用所引發的信息過度傳播的情況,因此,我國發展金融信息服務必須由政府部門來主導。在政府職能逐步向服務型轉變的過程中,應以相關信息的收集、研究為前提,以服務廣大金融消費者等信息弱勢群體為目標,積極消除其信息不充分的不利地位,保障金融市場的誠信環境,維護金融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三、如何開展我國的金融信息服務
(一)金融信息服務的定位
信息服務包括五個基本要素:信息用戶、信息服務者、信息產品、信息服務設施、信息服務方法。信息用戶是信息接收者,信息服務的對象,信息產品的利用者,是信息服務業發展的需求動力;信息服務者是從事信息服務的各機構及機構中的有關人員,是信息服務的主體,它通過選擇、加工、提供信息產品來滿足用戶的信息需要;信息產品是指信息服務者收集、整理加工的各種已知的或潛在的社會信息、科學知識及科研成果,它構成了信息服務區別于其他服務的本質特征;信息服務設施是信息服務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手段,包括信息系統、通信機房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屬于其實現信息服務效能的“硬件”;服務方法是指開展信息服務中的各類操作技巧、方式、程序,規定了將信息提供給用戶時的流程、方法和具體的規章制度,屬于“軟件”。
金融信息服務應堅持“共融、共享、共贏”的發展模式定位,集實時資訊、行情報價、歷史數據、研究工具、分析模型等功能于一體,按照一流的、專業化的水準,著力構建金融信息服務領域公信、公正、專業、高效的平臺,促進信息服務產業與實體產業、資本市場的無縫對接。
(二)以用戶需求為本,優化金融信息渠道
對于信息用戶而言,信息服務者的信息采集渠道至關重要。以廣大個人金融消費者為例,在網絡金融環境下,消費者主要依靠網絡獲取信息,互聯網信息傳播方式導致信息的過量大大提高了信息識別的難度和信息淘汰的速度,金融機構、中介機構、消費者之間信息識別的難度加大,金融市場面臨從信息短缺時代的信息發布困難轉向了信息過剩時代的信息識別困難。
金融信息服務應遵循“源于市場,服務于市場”的原則,從金融市場中收集信息,進行提取加工,為各類用戶提供信息服務。在信息開發方面,以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信息用戶結構和需求為依據,全方位、多層次、有重點、聯合式地開發信息資源;加強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樹立信息資源協調共享的新觀念;將信息資源的現實配置與虛擬配置結合起來,重視實踐性、生活性信息資源的開發;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做好零次、一次、二次和三次信息資源的開發,既要滿足用戶當前的需求,又要考慮到用戶將來的需要。
(三)加強金融信息管理
1. 保障金融消費者權益。加強信息披露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必要手段,在網絡金融所推動的混業經營實踐中,各金融機構交叉經營金融產品,應在同類產品同等義務的規制下負有同等的信息披露義務。如果各金融機構各自出臺信息披露規則,使得同一類金融產品具有不同的信息披露規則要求,將不可避免地形成信息壁壘,這樣無法真正保護金融消費者的信息權益。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對金融機構進行統一的規范要求,要求各類金融服務者定期對其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和對風險管理等相關信息進行公示,在各種金融產品紛繁復雜的表象之下抽象出其共性的部分,避免出現法律與規則之間的沖突、隔離與重復,為消費者提供風險信息提示。政府應該在信息披露的過程中起到監督與統籌的作用,規范各類金融產品信息發布的渠道,真正實現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障這一宗旨。
2. 建立誠信的金融市場環境。在信息過度的市場環境下,信息服務有利于規范和統一信息發布渠道,建立誠信的金融市場環境,降低網絡的不確定性對消費者的影響。應做到:首先,完善金融消費者的信用信息管理,全面落實人民銀行關于個人征信系統和企業征信系統管理的各項規定和工作要求,保障征信系統的正常運行和信用信息的安全。其次,及時更新個人與企業信用信息,確保信用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實現全國可聯網進行信用查詢,規范查詢行為,降低交易對象選擇成本,為社會公眾提供全面快捷的信用服務。再次,健全處理客戶異議申請的工作流程,暢通異議處理渠道,提高異議處理效率。同時,健全負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勵制度,提高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水平,形成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
3. 為我國金融決策層提供參考。政府部門依據從各類金融市場主體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政策研究并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
(四)維護金融信息安全
1. 法律措施。我國信息安全立法的重點是: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法,尤其是要對計算機軟件、電子出版物、多媒體信息、數據庫的知識產權保護作出具體而合理的法律規定;制定網絡法,對網絡中計算機硬件與軟件的保護、網上信息的保護、用戶數據的保護、利用網絡傳播有害信息的處罰等作出相應規定;制定一些其他的專門法律,如計算機犯罪法、反病毒法、電子商務法等。
2. 技術措施。政府部門應加大對信息安全技術開發的投入,鼓勵和支持各級各類信息服務機構對信息系統和網絡采用防病毒技術和防火墻技術,對保密信息采用加密技術和安全認證技術。
3. 倫理措施。一方面,要加強網絡主體的道德修養;另一方面,要制定和恪守網絡道德規范。對于信息用戶而言,必須憑有效證件才能獲得金融信息服務,涉及到國家秘密或他人資產情況的信息不提供對公眾的查詢機制,同時,制定嚴格的信息服務流程與制度,多方面保障信息安全。
(五)人才建設
金融信息服務業是知識密集型的業務,同時也是復合型的業務,它的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培養人才,重視人才,是我國金融信息服務業發展的必要條件。政府部門應創造促進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和激勵機制,培養或者引進合格人才,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顧亞霏,李紅俠,李智超.金融信息化國內外發展戰略對比研究[J].中國市場,2010,(49).
[2]楊潔.聚焦金融信息化發展 探討金融業創新策略[J].中國金融電腦,2010,(10).
(責任編輯 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