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1997年到2010年第3季度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以及CPI為樣本數據,運用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實證分析貨幣供應量變動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得出貨幣供應量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程度較小,并在此結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貨幣供應量;通貨膨脹;單位根檢驗
Abstract:The article using broad money supply M2 and CPI from 1997 to the third quarter of 2010 for the sample data approves that currency supply has limited effects on inflation applying unit root test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s,and on the basis of this conclusion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Key Words:currency supply,inflation,unit root test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3-0019-04
一、引言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經濟運行的市場化趨勢不斷增強,研究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的關系有助于了解我國通貨膨脹的形成機制,從而制定相應的治理政策。
截止到2010年11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7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9.5%,比上年同期低10.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25.94萬億元,同比增長22.1%,比上年同期低12.5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4.23萬億元,同比增長16.3%。11月凈投放現金607億元,同比少投放7億元。
截止到2010年11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47.43萬億元,同比增長19.8%,比上月末高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14.1個百分點。從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來看,自從2009年11月份CPI由負轉正,CPI指數不斷上升,近期通貨膨脹明顯,如圖1所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5.1%,環比上漲1.1%,再次刷新年內記錄。這是自2008年7月上漲6.3%之后,中國28個月以來CPI創下的最高漲幅。其中,食品價格11月份同比上漲11.7%,非食品價格上漲1.9%;消費品價格上漲5.9%,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6%。由于統計數據的滯后性,實際上CPI漲幅比所公布的數據還要高。短期來看,仍存在自然災害、資金炒作等因素導致食品價格繼續上漲,而美元持續貶值以及全球新一輪寬松政策的預期,又會推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進而構成輸入型通脹壓力。由此可見,我國正面臨著新的一輪通貨膨脹,受國際和國內市場的多重因素影響,防控通貨膨脹是我國當前宏觀經濟調控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通貨膨脹與貨幣供應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貨幣供應量多大程度上影響通貨膨脹,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
二、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關系的文獻綜述
研究中國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之間關系的文獻較多,但沒有統一的認識。一些文獻認為貨幣供應量對通貨膨脹有影響,仍然可以用貨幣數量論來解釋通貨膨脹。貨幣數量論解釋通貨膨脹的基本思想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物價水平的高低和貨幣價值的大小是由貨幣數量決定的,這一理論的基礎是交換方程式:MV=PY,其中M為貨幣供應量,V是貨幣流通速度,P為價格水平,Y為實際收入水平或產出。如果貨幣流通速度不變,則貨幣供應量增加,通貨膨脹率增加。如唐毅亭、熊明淵(2008)分析了2007年下半年以來的通貨膨脹,認為通貨膨脹依然可以在貨幣數量論的框架下解釋。王利、張桂喜(2009)以2000年到2008年的月度數據為樣本,運用VAR模型和ADL模型對影響我國通貨膨脹的貨幣因素進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國通貨膨脹率變化符合貨幣數量論學說。
另外一些文獻則發現中國貨幣供應量對通貨膨脹影響較小或者是沒有影響,如米詠梅、王憲勇(2009)的研究表明,我國通貨膨脹慣性很強,上期的通貨膨脹對當期的通貨膨脹影響最大,而糧食價格上漲對通貨膨脹影響次之,貨幣供應量的增長是第三位的原因。王小廣、鄭慧(2009)分析了2003年11月到2005年3月、2006年12月到2008年8月的兩輪通貨膨脹,認為兩輪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沖擊,貨幣因素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不明顯。王澤偉(2009)認為寬松的貨幣供應是通脹發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通脹之前必然有寬松的貨幣供應,但寬松的貨幣供應不一定帶來通貨膨脹。賈凱威、馬樹才(2009)利用VAR模型、方差分析及脈沖響應分析的方法,以2000年3月到2008年2月月度數據為樣本,得出通貨膨漲的原因最初來自三個方面:工業增加值(13%)、通貨膨脹自身(60%)及貨幣供應量(27%),貨幣供應量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較小。李臘生(2010)通過構建同時包含實體經濟產品價格與金融資產價格的貨幣數量方程,從實證的角度證實了貨幣數量方程擴展的有效性,認為貨幣供給過多只是誘發通貨膨脹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三、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變量和數據
1. 變量。本文對1997—2010年第3季度我國貨幣供應量與物價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檢驗貨幣供應量變動與我國物價變動之間是否有顯著的因果關系。其中貨幣供應量指標選取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作為代理變量,CPI是一個總量指標,它所反映的是經過加權平均后的總體價格水平,其變化幅度綜合反映了各類居民消費品和居民服務項目價格總水平的變化情況,因此選取CPI指數反映通貨膨脹的程度。
2. 數據。選取1997年1月至2010年第3季度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消費物價指數CPI的季度數據作為樣本,總計55個樣本。用Eviews5.0計量軟件,運用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實證分析貨幣供應量變動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和國家統計局數據庫。
(二)實證分析
在研究貨幣供應量M2與CPI的關系時,本文首先對被分析經濟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即需要確定每個變量的階數;其次再檢驗變量之間是否具有協整關系。根據Engel-Granger方法,在進行OLS 回歸后,需對殘差作平穩性檢驗,如果殘差序列平穩,則回歸方程中的經濟變量之間具有協整關系。運用Engel-Granger方法識別兩個或多個非平穩經濟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通過協整關系的實證分析,檢驗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對物價是否有顯著影響。
1. 單位根檢驗。時間序列計量分析需要樣本數據是平穩的單位根過程,否則就存在“偽回歸問題”。此外,由于協整檢驗要求序列的積分階數必須相同,故在進行協整檢驗之前,首先必須對M2和CPI進行單位根檢驗,以檢驗其平穩性。為消除量綱影響并使變量的一階差分表示變化率,對M2、CPI的對數序列logM2和logCPI運用圖示法進行單位根檢驗,如圖2和圖3所示,貨幣供應量、消費物價指數序列均是非平穩的。
對兩個序列進行一階差分,進而對差分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見表1。
顯然,在一階差分序列下,各ADF統計量都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所以各一階差分序列在5%的顯著性檢驗水平下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表明兩個序列都是一階差分平穩的,即這些序列都是I(1)序列,它們的積分階數是相同的,可以對它們進行協整分析。
2. 協整檢驗。運用E-G兩步法進行協整檢驗。第一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對CPI做靜態回歸方程。模型設計比較理想,借助Eviews5.0得到如下的OLS協整回歸表達式:
(1)
第二步,對靜態回歸殘差做ADF檢驗,結果表明殘差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對協整回歸產生的殘差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
殘差序列ADF統計量小于5%置信水平下的臨界值,殘差序列可以通過平穩性檢驗,不存在單位根,說明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從分析結果來看,貨幣供應量每增加1%,消費物價指數上升0.0141%,反映出增加流通中貨幣量對物價上漲的作用不太明顯,即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程度不明顯。
3.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對貨幣供應量M2與CPI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檢驗滯后階數取2—6階,從表3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滯后階數分別取2—6時,貨幣供應量變動是CPI的格蘭杰原因,但是CPI不是貨幣供應量變動的原因。
綜上,貨幣供應量變動是CPI變動的格蘭杰原因,但是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對CPI變動的影響不明顯。
目前大致有三類假說解釋為什么我國貨幣供應量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程度不大。一是虛擬經濟說,金融創新的速度不斷加快,貨幣資金不斷從商品市場流向證券市場、地下金融等領域,同時對貨幣流通速度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從貨幣乘數和貨幣流通速度的反向關系對傳統的貨幣乘數進行修正可以得出,金融創新使貨幣流通速度降低,這使得貨幣供應量的增長沒有直接轉化為通貨膨脹。二是財政假說,政府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的方式來平衡財政赤字,從而導致物價的上升,財富效應使得居民減少了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進而使得物價水平下降,而這也使得貨幣數量論不再成立。三是貨幣化假說,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貨幣供給不僅要滿足經濟增長所帶來的需求,還要滿足市場化擴張所帶來的新貨幣化經濟的需求。中國的貨幣增長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具有內生性。謝平(1996)分析認為,中國的經濟改革較為成功有兩個重要因素,其一是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其二是沒有發生東歐國家那樣的持續的高通貨膨脹,而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貨幣化過程。轉型經濟中的貨幣化過程導致超速的貨幣供應,使政府得到了巨額的貨幣發行收入,這些貨幣發行收入在改革的進程中提供了一種利益補償機制,因此貨幣化過程提供了無通貨膨脹情況下維持改革速度的有利條件。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從以上實證檢驗結果得出,貨幣供應量對我國通貨膨脹程度有影響但是影響不明顯。央行可以將貨幣政策的重心集中于穩定國內物價。除此之外,造成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其他原因有:首先,成本上升推進物價上漲。我國當前已經進入高成本時代,勞動力供給逐步從無限供給向局部短缺轉變,促使勞動力成本上升。此外,美國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引導美元貶值,削弱了美元資產對短期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導致大量短期國際資本涌入收益率較高的中國,加劇國內市場流通性過剩問題,進一步推動資產價格上漲。另外,由于我國對鐵礦石、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高度依賴,面臨國際市場輸入型通貨膨脹的風險加大。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會通過進口途徑傳導至國內,引起國內商品價格上漲,加劇國內通脹預期。為此,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控制貨幣供應量
控制貨幣供應量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實施:一方面,要控制基礎貨幣,防止流動性泛濫,人民銀行要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的調控,利用發行不同期限的票據等手段平緩短期的市場資金波動,加大央行票據對沖力度,回收流動性。另一方面,加強對商業銀行貸款的窗口指導,引導資金流向,優化產業結構。要求商業銀行強化資本約束的經營理念,堅持穩健經營,合理安排貸款進度,又要促進銀行信貸的持續均衡投放和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監管部門應該加強對信貸資金流向的監管,在運用上應當注意優化調整信貸資金的結構,既要促使資金更多地流向實體經濟,帶來相應的社會產品的產出,同時,嚴防信貸資金流入資本市場形成金融資產的泡沫,引發潛在的金融風險。
(二)加強價格調控及管理制度建設
加強價格調控監管,對切實穩定通脹及通脹預期具有重要意義。完善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如糧食、豬肉、食用植物油、棉花價格調控制度,積極采取信息引導、扶持生產、產銷銜接、促進流通,以及必要的臨時價格干預等手段穩定價格。同時健全糧食、豬肉、食用植物油、棉花等關鍵物品的儲備制度,并建立價格預警,使儲備、價格、進出口有機地結合起來。此外,積極運用價格調節基金,支持價格監測、信息發布、建設副食品生產基地和市場體系。完善成品油、住房、資源性產品等關鍵物品價格調控制度。在壟斷性行業,進行管理目標明確、管理程序方法規范、價格合理的價格管理制度建設。遵循經濟規律,增進社會福利,逐漸解決目前嚴重的價格不公平問題。
(三)防止輸入型通貨膨脹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以后,全球整個貨幣供應量大幅度增長,流動性泛濫給中國帶來的輸入性通脹壓力相當大。解決輸入型通貨膨脹造成的不平衡問題成為各國通貨膨脹貨幣因素調整的基本前提,要重視國際資本的流動,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任何國家從中長期來解決流動性過剩以及投機資本流動的問題成本都很高,在我國外部經濟環境嚴峻的情況下,要加強國際經濟協調,與世界各國共同采取反通脹的措施,防止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唐毅亭,熊明淵.當前我國CPI走勢分析和展望[J].宏觀經濟研究,2008,(12):30-33.
[2]王利,張桂喜.我國通貨膨脹率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VAR模型和ADL模型的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9):29-33.
[3]米詠梅,王憲勇.中國通貨膨脹成因——基于ECM模型的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9,(11):106-108.
[4]王小廣,鄭慧.對通貨膨脹趨勢的認識及建議[J].中國金融,2009,(21):46-49.
[5]王澤偉.總結歷史經驗 關注通貨膨脹[J].宏觀經濟管理,2009,(10):31-33.
[6]賈凱威,馬樹才.產出、通貨膨脹、匯率及貨幣政策互動關系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09,(9):106-109.
[7]陳彥斌,唐詩磊,李杜.貨幣供應量能預測中國通貨膨脹嗎[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2):22-28.
[8] 李臘生,翟淑萍,蔡春霞. 經濟增長、通貨膨脹、資產泡沫與貨幣政策——基于獨立性資產交易貨幣數量方程的分析[J].經濟學家,2010,(8):54-63.
[9]申宏麗.我國外匯儲備變動機理研究-基于產品內國際分工框架下的分析[D].天津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113-118.
[10]謝平,俞喬.中國經濟市場化過程中的貨幣總量控制[J].金融研究,1996,(1):12-15.
[11]中國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課題組.資產價格波動與央行通貨膨脹管理研究——基于中國FCI指數的構想[J].福建金融,2010,(3).
(責任編輯 耿 欣)